驚豔俄羅斯

    • 國家概況:  
      .正式名稱︰俄羅斯聯邦    
      .現行政府形式︰多黨制聯邦共和國,兩院制  
      .國家元首︰總統    
      .政府首腦︰總理   
      .首都︰莫斯科    
      .官方語言︰俄語    
      .國教︰無    
      .地理位置︰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    
      .人口︰約146,001,000(2000)﹔約143,673,000(2002)﹔約144,315,000(2004)    
      .貨幣單位︰盧布(ruble,Rub)  
      世界最大的國家。國土遼闊,綿亙歐洲東部和亞洲北部。涵蓋面積幾乎是美國或中國的兩倍。1721~1917年間為俄羅斯帝國政治中心,繼而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簡稱U.S.S.R.)政權的重心,直到1991年。蘇聯時代其正式名稱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境內居民以俄羅斯人居多,此外尚有約60個其他族群。其人口居世界第六位。 俄羅斯西鄰芬蘭、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其飛地加里寧格勒〔Kaliningrad〕州的西部與波蘭接壤),南連喬治亞、亞塞拜然。哈薩克、蒙古、中國和北韓,西臨波羅的海和黑海,北濱北冰洋和相鄰諸海,東瀕太平洋和鄰近各海。面積17,075,400平方公里(6,592,800平方哩) 俄羅斯。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37>

      更多
    • 地型 可拉-卡累利阿地區 俄羅斯平原 烏拉山地區 西西伯利亞平原 中西伯利亞高原 南部和東部山區 [水系] 河流 湖泊 氣候 大氣壓力和風向 氣溫 降水量 土壤和動植物 北極荒漠 凍土地帶 泰加林 混和林和落葉林 森林草原和草原 居住模式

      地形

      根據地質構造和地形,俄羅斯沿葉尼塞河大致可分為西部和東部兩大部分。在占總面積約40%的西部的廣大地區,絕大部分是低地平原,只有一些低矮的丘陵和高原。在東部,大部分地域是山地,儘管有幾大片低地。根據這些地質結構的因素,該共和國可畫分為6個主要的地形區︰可拉-卡累利阿(Kola-Karelian)地區、俄羅斯平原、烏拉山地區、西西伯利亞平原、中西伯利亞高原以及南部和東部山區。

      可拉-卡累利阿地區

      可拉-卡累利阿地區是諸地形區中最小的,位於俄羅斯歐洲部分的西北部,介於芬蘭邊界和白海之間。卡累利阿是一塊低矮的為冰川沖刷過的高原,最高點為578公尺(1,896呎);低矮的原脊和小山與布滿湖泊和沼澤的窪地交錯分布。科拉半島也與此類似,但小希比內山(Khibiny)高達1,191公尺(3,907呎)。



      俄羅斯平原

      俄羅斯平原占世界大低地區域之一的東歐平原的最大部分,它在俄羅斯境內從西部邊界向東延伸1,610公里(1,000哩)到烏拉山地區,從北冰洋延伸2,415多公里(1,500多哩)到高加索和海。這片廣袤地區約有一半海拔不到200公尺(650呎),最高點(在莫斯科西北的瓦爾代丘陵〔Valdai Hills〕內)僅達343公尺(1,125呎)。不過,其複雜的地質結構十分多樣。莫斯科地區以北,地理特徵主要為低地冰川沉積,莫斯科以南,則自西向東交錯分布著起伏的高原和廣闊的平原。西部的中俄羅斯高地最高點為293公尺(961呎),把聶伯河流域上游的低地和奧卡(Oka)河與頓河的低地分隔開來。在這些高地上,有一些湍急的小河從中流過,而主要河流則越過低地流入又寬又淺的氾濫平原。窩瓦河以東是大片海盆地,其最低部分在海拔約27公尺(約90呎)以下。俄羅斯平原還向南穿過亞速-海地峽(在北高加索經濟區)延伸到高加索山麓,其最高峰厄爾布魯士(Elbrus)山高達5,642公尺(18,510呎),形成俄羅斯與喬治亞和亞塞拜然等外高加索國家之間的邊界。

      烏拉山地區

      烏拉山地區是一片位於烏拉山脈兩側。沿俄羅斯平原東部邊緣的低山和高原地區,高度為350∼457公尺(1,150∼1,500呎)。雖然烏拉山脈是歐亞之間的傳統邊界,但它並不構成遷移的大障礙。最高峰納羅達(Narodnaya)峰高達1,895公尺(6,217呎),但此山系主要由一系列不連貫的平行山脊構成,山頂通常在915∼1,525公尺(3,000∼5,000呎)之間;有幾個低山口從中通過,特別是在彼爾姆(Perm)和凱薩琳堡之間的中部,這是從歐洲進入西伯利亞的主要路線。許多地區有豐富的礦石。



      西西伯利亞平原

      西西伯利亞平原是俄羅斯最廣大的地區,其獨特的地形特徵是該國而且很可能是世界上最令人驚嘆的。它占地面積超過259萬平方公里(100萬平方哩),為俄羅斯領土的1/7,從烏拉山脈延伸1,930公里(1,200哩)左右至葉尼塞河,從北冰洋延伸2,415公里(1,500哩)到阿爾泰山脈。一半以上的平原海拔不到100公尺(328呎)。寬達幾十哩的氾監平原和一些世界上最大的沼澤,特別是平原的北半部,是其特有的地理特徵。北緯55°以南的地區稍高稍乾燥,該區的大部分人口集中在這裡。



      中西伯利亞高原

      占有葉尼塞河和勒那河之間大部分地區的中西伯利亞高原,由一系列受到劇烈切割的高原地表構成,高度在305∼700公尺(1,000∼2,300呎)之間。中西伯利亞高原的東面通向低窪的中雅庫特低地。



      南部和東部山區

      俄羅斯南部和東部的其餘地區約占該共和國總面積的1/4,主要由一系列複雜的高山組成。 在貝加爾湖西部,山區屏障比較狹窄。阿爾泰山脈位於俄羅斯與哈薩克和蒙古的交界處,最高點為4,506公尺(14,783呎);向東是西薩彥嶺和東薩彥嶺的V形山系(分別為3,120公尺〔10,240呎〕和3,045公尺〔9,990呎〕),圍住高峻的圖瓦(Tuva)盆地。其他附屬山脈向北延伸,圍住庫斯內次(Kuznetsk)和米努辛斯克(Minusinsk)盆地。

      貝加爾湖周圍的地區為一正在產生斷層的成層岩斷塊,這裡的主要斷層把高聳的高原和山脈與低谷和盆地分隔開來。在這片地區裡,地形凸凹的規模可由這樣的事實來說明︰湖底最深處低於海拔1,158公尺(3,800呎),而毗連的山脈高達2,560公尺(8,400呎),兩者的高度差距3,719公尺(12,200呎)以上。



      貝加爾湖以東的山脈成扇形占據了勒那河和太平洋沿岸之間的大部分地區。斯塔諾夫(Stanovoy)山脈向東橫跨645公里(400哩)左右,把分別注入北冰洋和太平洋的勒那河和黑龍江水系分隔開來。朱格朱爾(Dzhugdzhur)山脈從斯塔諾夫山脈東端向東北分出。沿海岸隆起,經科雷馬(Kolyma)山脈繼續北上,直達楚克奇半島。有幾條大山從這條山脈向西北分支出去,著名的有上揚斯克(Verkhoyansk)山脈和切爾斯基(Chersky)山脈。這片山系以北是面對北冰洋的低窪而多沼澤的科雷馬低地——延伸740公里(460哩)左右即達切爾斯基山脈。

      一條從鄂霍次克海到白令海的狹窄低地走廊,把這些複雜的褶皺山脈與堪察加-千島群島地區分隔開來。堪察加半島有大量的火山峰,許多是活火山;其中最高的是克柳切夫斯克(Klyuchevsk)火山有4,750公尺(15,584呎),為俄羅斯遠東的最高點;還有幾座也大大超過3,048公尺(10,000呎)。

      西伯利亞東南部是一片布滿高聳山脈的廣闊低地平原的地域。最著名的山是下黑龍江以西的巴賈爾(Badzhalsky)山脈2,640公尺(8,661呎)與在黑龍江-結雅河低地和太平洋之間的錫霍特山脈(Sikhote-Alin,高2,077公尺〔6,814呎〕)。

      庫頁島被最窄處只有約6公里(4哩)寬的韃靼海峽與西伯利亞大陸隔開。庫頁島從北到南約有966公里(600哩)長,但只有40∼153公里(25∼95哩)寬,北部是一片低地平原,南部由平行的東、西薩哈林山脈構成。



      [水系]

      河流

      在俄羅斯地貌中占首要地位的廣闊低地平原擁有一些世界上最長的河流。可以分為5大水系︰北冰洋、太平洋、波羅的海、黑海和海。在這5大水系中,北冰洋水系顯然是最寬廣的,它主要位於西伯利亞,但也包括歐洲平原的北部。3大河流注入這片水系的較大部分︰鄂畢河(3,650公里〔2,268哩〕,與其主要支流額爾齊斯河一起綿延了5,400公里〔3,360哩〕)、葉尼塞河(4,025公里〔2,500哩〕)和勒那河(4,400公里〔2,734哩〕),勒那河流域在西西伯利亞、東西伯利亞和斯塔諾夫山脈以北的遠東所占的總面積為8,098,800平方公里(3,127,000平方哩)。它們加在一起流入北冰洋的平均流量為49,554立方公尺/秒(1,750,000立方呎/秒)。一些較小的、但仍然給人深刻印象的河流組成北冰洋水系的其餘部分︰在歐洲部分有北杜味拿河(其支流為維切格達〔Vychegda〕河和蘇霍納〔Sukhona〕河)和白紹拉河;在西伯利亞有因迪吉爾卡(Indigirka)河和科雷馬河。西伯利亞的河流提供了從內地到北冰洋的海路,儘管這些海路長期被冰阻塞。西伯利亞的河流坡面極其平緩,其結果是,這些河流緩緩地迂迴前進,越過無邊的氾濫平原。由於這些河流向北流,上游比下游先解凍,洪水漫過廣大地區,導致大片大片沼澤地的產生。鄂畢河-額爾齊斯河匯流處的瓦休甘(Vasyugane)沼澤有49,200平方公里(19,000平方哩)。

      西伯利亞的其他河流流入太平洋,流域面積有4,700,800平方公里(1,815,000平方哩)。黑龍江的大水系流往西伯利亞東南的大片地區。2,824公里(1,755哩)長的黑龍江的絕大部分構成了中俄邊界。黑龍江支流烏蘇里江構成了另一段相當長的邊界。

      北冰洋水系以南的俄羅斯歐洲部分有3條河流流域。有只是上游在俄羅斯的聶伯河,有向南流入黑海的1,870公里(1,160哩)長的頓河以及西北部注入波羅的海的一小段。歐洲最大的河流顯然是窩瓦河。窩瓦河發源於莫斯科西北的瓦爾代丘陵,流程3,530公里(2,193哩),注入海。窩瓦河僅次於西伯利亞的幾條河流。流域面積為1,380,450平方公里(533,000平方哩)。歐洲平原上的河流很早就是重要的運輸幹線,各河流間有一些不長的陸上運輸路線,另由幾條運河作為補充。窩瓦水系承擔著俄羅斯全部水上交通的2/3.

      湖泊

      俄羅斯湖泊眾多。在歐洲部分,最大的湖是西北部的拉多加(Ladoga)湖和阿尼加(Onega)湖;佩普西(Peipus)湖在愛沙尼亞邊界;雷賓斯克(Rybinsk)水庫在莫斯科以北的窩瓦河上。頓河、窩瓦河和卡馬(Kama)河上的攔河壩後面有一些狹窄的湖泊。在西伯利亞,類似的人工湖位於葉尼塞河上游及其支流安加拉(Angara)河上,547公里(340哩)長的布拉茨克(Bratsk)水壩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壩之一。所有這些湖泊和水壩與貝加爾湖一比,就相形見絀了。貝加爾湖不僅是俄羅斯,而且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湖。貝加爾湖長635公里(395哩)以上,寬達60公里(37哩),水面面積31,600平方公里(12,200平方哩),最深處為1,620公尺(5,314呎)。

      氣候

      若干基本因素決定著俄羅斯聯邦的氣候。遼闊的幅員和緊密的外形——絕大部分陸地距海超過400公里(250哩),某些部分甚至遠達2,400公里(1,500哩)——產生的氣候情勢以大陸型為主。其北緯度性質賦予它寒帶大陸型氣候︰只有歐洲南部和西伯利亞西南部的一些小塊地區在北緯50°以南,聯邦一半以上的地區是在北緯60°以北。南部和東部巨大的山巒屏障阻礙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對該地區氣候的影響,但西面和北面的低平地勢使該國氣候處在大西洋和北冰洋的影響下。這裡實際上只有兩個季節,冬季和夏季︰春季和秋季只是短暫的變換時期。



      大氣壓力和風向

      俄羅斯歐洲部分主要吹西南風,西伯利亞絕大部分主要吹南風,沿太平洋海岸主要吹西北風。夏季情況正好相反︰陸塊熱度升高,低氣壓在亞洲腹地上空生成,空氣在歐洲部分從西北向內移動,在西伯利亞從北部向內移動,太平洋沿岸則從東南向內移動。



      氣溫

      這些空氣流動產生的一個效應是調平了南北方冬季氣溫的懸殊差別,這種懸殊差別作為地區而言是可能出現的。因而,在俄羅斯平原等溫線是南北走向,氣溫從西向勒那河下游的寒冷極地在每一個緯度地區逐漸降低。沿蒙古邊界的平均氣溫只比2,400公里(1,500哩)以北的北冰洋沿岸一些地區高一兩度。向外吹的風也降低了太平洋沿岸的氣溫。在夏季,氣溫與緯度有更密切的關係︰7月的平均氣溫幅度從北極群島的4℃(39℉)到沿聯邦南部邊境的20℃(68℉)。極端氣溫大大偏離這些平均氣溫。一個世界紀錄的低溫(南極州除外)是維克揚斯克記錄的1月最低氣溫-71℃(-96℉),而7月幾個氣象站都記錄過38℃(100℉)以上的最高氣溫。最後結果是越向內地隨季節變化的氣溫幅度越大。1月和7月的平均氣溫在莫斯科相差為29℃(52℉),在圖魯漢斯克(Turukhansk)為42℃(76℉),在雅庫茨克為64℃(115℉)。冬季極端嚴寒是俄羅斯大部分地區的顯著氣候特點。無霜期僅在北高加索超過6個月,隨緯度的不同,在歐洲部分從3個月到5個月,在西伯利亞從3個月到2個月以下。

      降水量

      全俄羅斯降水總量的主要特點是適中到不足,夏季明顯最大。橫貫歐洲部分的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從西北向東南降水總量逐漸減少。降水量從莫斯科的533公釐(21吋)到沿哈薩克邊界的203公釐(8吋)左右。在東西伯利亞降水總量通常不到406公釐(16吋),北冰洋沿岸少到127公釐(5吋)。沿太平洋一帶(海參崴610公釐)降水量重又增加,在這一帶,充滿了水氣的近岸季風給夏季帶來了最大的雨量。雨量隨著高度的不同而各異,烏拉山較高的地區為711公釐(28吋)以上,堪察加山和錫霍特山脈則超過1,016公釐(40吋)。雪是整個俄羅斯的一個顯著特點。雪期的長短隨緯度和高度而不同,歐洲平原從40天到200天,西伯利亞從120天到250天。

      土壤和動植物

      俄羅斯境內有6大自然環境帶(有些分得更細): 北極荒漠(限於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Franz Joseph Land〕和新西伯利亞群島)、凍土地帶、泰加林、混合林和落葉林、森林草原、草原。



      北極荒漠

      北極荒漠完全是荒蕪的不毛之地,沒有或幾乎沒有植被,相當大的地區被冰覆蓋。



      凍土地帶

      俄羅斯的領土幾乎有10%是凍土地帶,是一片沒有樹木、遍布沼澤的平原。位於歐洲平原最北部一片狹窄的沿岸地帶,最寬處在西伯利亞,約483公里(300哩)。凍土地帶的土壤極端貧瘠︰由於濕度過大,氣溫很低,致使土壤排水不良;有限的、時有時無的植被,提供的有機物質極少,加之這些物質腐爛極慢,因此土壤的酸性很高。凍土地帶的土壤一年中絕大部分時間凍結,夏季解凍期間,由於融化的表層底下有永久凍土,排水受到抑制。典型的凍土地帶土壤有一層原腐殖質的淺表層,淺表層下是留在永久凍土上的潛育土層(土壤層)。這裡有大片的泥炭蘚沼澤。除了原住民飼養的馴鹿外,主要動物品種有北極狐、麝牛、河貍、旅鼠、雪鴞和雷鳥。



      泰加林

      凍土地帶以南的廣大泰加林(北方森林)地區,是自然環境帶中最大的,擁有北緯56°∼58°以北的歐洲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以及葉尼塞河以東的大部分地區。在西部,在較潮濕地區生長的茂密的雲杉林和冷杉與在輕質土壤上生長的松樹、灌木和草地交錯分布。這些樹種在東部也有,不過以落葉松林為主。只有小片地區開闢成農田,而且主要在歐洲部分,泰加林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材保留地。不過,針葉樹林的覆蓋面並非連綿不斷︰這裡有大片大片的白樺、榿木和柳樹,在排水不良的地區,是大片的沼澤地和泥炭沼。泰加林盛產長毛皮動物,如紫貂、松鼠、貂、狐和鼬貛,也是、熊、麝鼠和狼的生息地。

      整個泰加林地區的主要土壤類型是灰壤,灰壤是這一濕度過大地區所特有的高度淋濾物。泰加植被產生一層腐敗緩慢、產生腐殖酸的高酸度原腐殖質表層。為了成功地發展農業,需施用石灰和肥料。

      混和林和落葉林

      隨著緯度的降低,氣候變得較暖,落葉品種的樹木大量出現,最後變成主要的樹木。混和林和落葉林帶呈三角形,沿西部邊界一帶最寬,向烏拉山方向漸漸變窄。櫟樹和雲杉為主要樹種,但也有梣樹、白楊、白樺、榆樹、鵝耳櫪木、楓樹和松樹。從烏拉山以東一直到阿爾泰山,有一條窄的長滿白樺和白楊的林帶,把泰加林和森林草原隔開。大部分混和林和落葉林區都被開闢成農田,特別是在歐洲部分。其結果是野生動物減少了。不過狍、狼、狐和松鼠很常見。土壤自北向南也逐漸顯出變化。在遠東的黑龍-烏蘇里-結雅低地有第二個混和林帶,其中有亞洲品種的櫟樹、鵝耳櫪木、榆樹和榛樹。



      森林草原和草原

      接著往南是一片森林草原,正如其名所表示的,這是一片介於森林和草原之間的過渡地帶。歐洲部分的櫟樹及其他樹種(現在大部分已開闢成農田)和西伯利亞平原上的白樺和白楊與往南變得越來越開闊的草地交錯分布。森林草原最後被真正的草原所取代。這片草原有320公里(200哩)寬。從烏克蘭南部和哈薩克北部一直延伸到阿爾泰山。再靠東一點,在南方山系的盆地裡還有小片的森林草原和草原。

      天然草原植被主要由叢生禾草、羊茅、早熟禾和阿戈羅匹朗草(agropyron,一種叢生禾草)一類的草皮草構成。草原上還長有四季長青的草地、苔蘚植物和地衣,耐旱的種類在南方常見,這些耐旱植物在哈薩克穿過乾草原和半荒漠地帶,一直延伸到中亞的大沙漠。林地並不是完全不存在,在河谷和窪地等比較潮濕的地區也有。大部分草地植被,特別是在西部,已經為種植的穀類所取代。由於在開闊的草原上沒有天然掩蔽所,制約了棲居在草原上的動物的種類。這一地區有代表性的齧齒目動物有旱獺和其他這類掘穴動物以及各種各樣的鼠類。北美臭鼬、狐和狼常見,羚羊棲居於南方。最常見的鳥是鴇、鵰、紅隼、百靈和灰鷓鴣。 草原上最有特色的土壤是黑土帶(黑土)。這種土壤型的名稱來自烏黑的土壤上層,往往厚達0.9公尺(3呎)以上,其腐殖質——來自豐厚的草皮覆蓋物——非常豐富。冬寒和夏旱抑制了有機物質的腐化分解,高蒸發率又阻止了物質的瀝濾,所以腐殖質積累下來。低酸加上高腐殖質的含量,使黑土帶的天然肥料質量很高,有助於使草原成為該國的主要穀物來源。

      居住模式

      從1890年代以來,一個主要的趨勢是居民從俄羅斯歐洲部分遷徙到西伯利亞和遠東,後面這兩個地區就占該國領土的3/4,但其人口僅占全國的1/5左右。

      大部分居民居住在歐俄的主要定居區,包括泰加林的南部邊緣及整個混和林和落葉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這一部分的農村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哩25人至250人,人口最集中的地區是森林草原。烏拉山以東,整個西西伯利亞平原南部,農村的人口密度要低得多,很少超過每平方哩65人。葉尼塞河以東,在最南端的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有一塊塊居民區,其中最大的一塊在遠東的黑龍-烏蘇里-結雅低地。20世紀下半葉,農村人口減少成為歐洲部分一個顯著的特點,那兒的農村人口在1960年到1990年間下降了約30%。許多農村地區目前都是老年人口結構,在地方一級有時出現人口的自然減少。

      大部分農村人口居住在與從前蘇維埃政權建立的集體農場和國營農場有關係的大村莊裡。這些農場按照很久以來形成集中居住和集體耕種的俄羅斯傳統進行耕作。主要定居區以北是大片人口稀少和無人居住的地區。這片地區最有代表性的是薩哈(Sakha, 或雅庫特〔Yakutia〕),一個少數民族共和國,面積約310萬平方公里(120萬平方哩),居民約100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哩不到1 人。

      自19世紀中葉以來,隨著經濟大規模發展,城市居民的人數大量增加。現在約有3/4的俄羅斯人口是都市人,俄羅斯有約160個城鎮居民超過10萬,其中有一半左右的居民超過25萬,12個城鎮以上居民超過100萬。莫斯科是最大的都會區,人口是聖彼得堡的兩倍,而聖彼得堡又是其他大城市的3倍,這些大城市包括車里雅賓斯克(Chelyabinsk)、喀山(Kazan)、下諾夫哥羅德(Nizhny Novgorod,舊稱高爾基)、新西伯利亞、鄂木斯克(Omsk)、彼爾姆、頓河畔羅斯托夫(Rostov-na-Donu)、薩馬拉(Samara)、凱薩琳堡(前斯維爾德洛夫斯克〔Sverdlovsk〕),烏法(Ufa)和伏爾加格勒。許多主要城市集中在主要工業區。聖彼得堡(沙皇首都)是位於最北端的唯一大城市。而莫斯科和下諾夫哥羅德則是一個龐大的都市化的中央規畫區的一部分,這個規畫區有數十個大城市、許多較小的城鎮,以及占有全國約1/5的城市人口。

      俄羅斯 — 土地。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37001>

      更多
    • 種族 印歐語系集團 阿爾泰語系集團 烏拉語系集 高加索語系集團 其他語系集團 宗教 人口趨勢

      種族

      在前蘇聯的所有15個加盟共和國中,俄羅斯是種族最多的共和國,有70多個不同的民族。除了俄羅斯人之外,他們大都數量很少,有的甚至僅有幾千人而已。只有一些民族(韃靼人、烏克蘭人、楚瓦什人〔Chuvash〕、巴什噶爾人〔Bashkir〕,白俄羅斯人和莫爾多維亞人)超過100萬人,而俄羅斯人占壓倒性多數,構成全國人口的4/5左右。居民的多樣化反映在21個少數民族共和國,1 個自治州和10個自治區上。在大部分的這些行政區中,俄羅斯人在數量上占多數。自1990年代以來,種族特色已造成各區內或各區間的紛爭,許多地區要求更加自治,有些甚至要求完全獨立。 共和國中沒有設立自治區的那些地區分為6個區和49個州。

      從語言上看,俄羅斯的居民可分成講東斯拉夫語和其他語言的印歐語系集團;操突厥語、蒙古語和滿-通古斯語的阿爾泰語系集團;講芬蘭-烏戈爾語和薩莫耶德語(Samoyedic)的烏拉語系集團;以及說阿布哈茲-阿迪格語(Abkhazo-Adyghian)和納霍-達吉斯坦語(Nakho-Dagestani)的高加索諸語言集團。



      印歐語系集團

      東斯拉夫人(主要是俄羅斯人,但包括一些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占人口總數的85%。遍布全國各地。斯拉夫人於西元3世紀和8世紀之間以東歐一個公認的種族集團出現,第一個斯拉夫國家基輔羅斯在9世紀建立。蒙古入侵後,重心移到莫斯科,俄羅斯帝國擴張到了波羅的海、北冰洋和太平洋,在人數上大大壓倒了當地民族。儘管俄羅斯語言分布很廣,但其主要特徵在全俄羅斯是相同的。操印度-伊朗語的包括高加索的奧塞梯人(Ossete)。此外,還有數量相當大的德語人口(主要分布在西伯利亞西南部)和猶太人(主要在歐俄地區),這兩個種族因移民而人數日漸減少。



      阿爾泰語系集團

      阿爾泰語系集團以說突厥語的人為主。主要在中亞,講突厥語的人還有阿爾泰人、哈卡斯人(Khakass)、肖爾人(Shor),圖瓦人和西伯利亞南部的托發拉爾人(Tofalar, 或稱卡拉加斯人〔Karagas〕)。在窩瓦河中游到烏拉山南部有一重要的說突厥語的語群,包括巴什噶爾人、楚瓦什人和韃靼人。韃靼人也居住在西伯利亞平原的森林草原地帶。雅庫特人主要住在勒那河流域中部。多爾甘人(Dolgan)住在北冰洋一帶。北高加索講突厥語的民族包括庫梅克人(Kumyk)、諾蓋人(Nogay)、卡拉恰耶人(Karachay)和巴爾卡爾人(Balkar)。埃文克人(Evenk)和埃文人(Even)散居在西伯利亞東部,講滿-通古斯語;居住在貝加爾湖一帶的布里亞特人(Buryat)和窩瓦河下游西部的卡爾梅克人(Kalmyk)講蒙古語。



      烏拉語系集團

      烏拉語系集團廣布於歐亞大陸的森林地帶和凍土地帶,來源比較複雜。講芬蘭語的民族居住在歐洲部分︰莫爾多維亞人、馬里人(Mari, 即切列米斯人〔Cheremis〕)、烏德穆爾特人(Udmurt, 即沃佳克人〔Votyak〕)、科米人(Komi, 即濟良人〔Zyryan〕),以及與之關係密切、居住在窩瓦河上游周圍和烏拉地區的科米-彼爾米亞克人(Komi-Permyak),而卡累利阿人、芬蘭人、維普斯人(Veps)則住在西北部。曼西人(Mansi, 即沃古爾人〔Vogul〕)和漢特人(Khant, 即奧斯加克人〔Ostyak〕)則稀疏地散居於鄂畢河流域的下游一帶。

      薩莫耶德語系集團還有少數分散在廣闊的地區︰涅涅茨人(Nenets)居住在從科拉半島到葉尼塞河的凍土地帶和森林凍土地帶。謝利庫普人(Selkup)居住在鄂畢河中游,恩加納桑人(Nganasan)主要居住在泰梅爾(Taymyr)半島。



      高加索語系集團

      主要的高加索語系集團居住在高加索山以南,但有為數眾多的小族群居住在俄羅斯的北高加索地區。>阿巴札語(Abaza)、阿迪格語和卡巴爾達語(Kabardinian, 即切爾克斯語〔Circassian〕)是相似的語言,但與納霍語族(車臣語和印古什語)和達吉斯坦語族(阿瓦爾語〔Avar〕、萊茲吉語〔Lezgin〕、達爾金語〔Dargin〕、拉克語〔Lak〕、塔巴薩蘭語〔Tabasaran〕及十多種其他語種)諸語言大不相同。



      其他語系集團

      在西伯利亞最東部是幾個古西伯利亞語系集團,他們的生活方式相同,但語言不同。楚克奇人、科里亞克人(Koryak)和堪察加人(伊捷爾緬人〔Itelmen〕)屬稱之為洛拉維特蘭語(Luorawetlan)的語族集團,與愛斯基摩-阿留申語族集團不同。黑龍江下游一帶和庫頁島上的尼夫赫人(Nivk, 即吉利亞克人〔Gilyak〕)、科雷馬低地的尤卡吉爾人(Yukagir)和葉尼塞河中游的凱特人(Ket)的語言則迥然不同。



      宗教

      前蘇聯的憲法保證宗教自由,但宗教活動受到嚴格限制,教會的會籍和共產黨的黨籍被認為是不相容的。隨著戈巴契夫時期宣告的「開放」(glasnost)政策,特別是蘇聯解體以後,宗教自由已經實現,出現了蘇聯居民不斷地信奉各種宗教的情況。實際上,已露頭角的俄羅斯民族主義再次把東正教看作是俄羅斯文化的一個主要成分。

      到目前為止,除了俄羅斯東正教是最大的以外,還沒有不同宗教信仰成員的數字。基督教的其他教派都很小︰包括17世紀脫離正教會的舊禮儀派教徒和20世紀期間有了某些發展的浸禮會和福音會教徒團體。西儀天主教和東儀天主教以及路德會在前蘇聯人數眾多,但現在主要在俄羅斯共和國外,俄羅斯共和國內很少有信奉者。

      宗教從屬關係與語言集團不完全一致。斯拉夫人占壓倒多數是東正教基督徒,操突厥語的民族絕大多數是穆斯林,但在俄羅斯也有幾個不是穆斯林的突厥語族集團︰楚瓦什人主要是基督教徒;阿爾泰人、哈卡斯人和圖瓦人是佛教徒;葉尼塞河以東操突厥語的人仍然信奉他們的薩滿教,不過有些人已改信基督教。操蒙古語的布里亞特人和卡爾梅克人是佛教徒。 猶太人被視為一個種族語言集團,而不是一個宗教集團。他們在史達林統治下和納粹占領期間遭受過迫害。1980年代末起,猶太人以日益增加的規模獲准移居以色列和其他地方,居住在前蘇聯地區的猶太人數日益減少。蘇聯未瓦解以前約有1/3的猶太人居住在俄羅斯共和國,並非所有這些猶太人都信奉猶太教。



      人口趨勢

      俄羅斯聯邦現在的人口成長率大大低於前幾十年,主要是由於大多數俄羅斯人的出生率降低。在許多少數民族中,特別是那些有伊斯蘭教背景的,一直有較高的自然成長率。從歐洲部分移民到西伯利亞和遠東是各地區在人口成長率上出現變化的主要原因。根據1979年和1989年間的人口普查,當時蘇維埃共和國的人口成長率約7%,西伯利亞和遠東的成長率超過15%,但在中部地區和烏拉地區只有5%,而在窩瓦-維亞特卡(Volga-Vyatka)河地區還不到2% 。

      俄羅斯 — 人民。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37002>

      更多
    • 經濟 資源 燃料與電力 [工業] 機器製造業 化工業 輕工業 [農林漁業] 農業 林業和木漿 漁業 貿易 交通運輸

      經濟

      1917~1991年俄羅斯(當時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由於幅員遼闊、天然資源豐富,在蘇聯的經濟中扮演主導角色。尤其是資源使蘇維埃政權的主要經濟成就能維持到50年代;礦業、金屬和重工業工程迅速發展,鐵路網擴張,動力供應大量增加。蘇聯工業在60年代開始第二階段的發展,也對俄羅斯共和國有特別強大的影響。除了已建工業的長足進步(特別是石油、天然氣、電力和化工業)之外,工業生產有了明顯的(多樣化)變化,包括消費品的有限擴張。不過,在蘇聯解體前幾年,俄羅斯及整個蘇聯的經濟已呈現衰退狀能。

      1992年蘇聯瓦解後,俄羅斯聯邦採取一系列的激進改革措施,想把俄羅斯從以前由中央計畫、控制的經濟轉型為一個以自由企業和市場力量為基礎的經濟。改革的主要重點包括建立私有工商事業,引進外資和本地人投資,國營企業私有化。政府發放證件給每個俄羅斯公民,用來購買正在私有化的公司股票,這種公司常被拍賣。事實上,這種證件常被變賣成現金,被企業家收購。此外,也建立了一個商品與股票交易制度。

      但是私有化的腳步緩慢,許多公司(特別是重工業)仍為國營。在農村地區,土地改革法令予農人有機會取得權狀去分配土地,但這種轉型也很緩慢,彷彿對舊有、熟悉的制度依戀不去。

      最初這些措施對一般俄羅斯人造成相當大的衝擊,貨幣制度紊亂︰取消物價的控制導致通貨和物價節節上升,盧布慘跌,而真正的收入大幅減低。工、農產量降低以及失業率提高,導致消費物資和糧食短缺。這些困境後來因非正式經濟(黑市)的迅速發展而稍為紓解。這些趨勢的結果是加大成功企業家和一般勞工的差距。90年代中期情況開始好轉,但產量與消費量皆未達蘇維埃政權高峰時期的水準。

      除了這些困難之外,俄羅斯及其他共和國一直飽受從蘇聯時期以來嚴重的環境惡化問題的困擾。90年代這些問題更加突出,這些情況最明顯的是︰車諾比事件與其後遺症,以及流入鹹海水量的遽減。這些都是幾十年來破壞性的農業作法、資源開採,以及各地的工業污染所造成的。對俄羅斯已受創的經濟結構而言,如何應付環保問題,又是一項沉重的負擔。

      俄羅斯仍維持類似蘇聯時期已發展的經濟基礎,為了便於描述起見,按照俄羅斯已畫分的11個經濟區來說明比較適當︰在歐洲部分是北部區、西北部區、中部區、窩瓦-維亞特卡區、中央黑土區、北高加索區、窩瓦區和烏拉區;在亞洲部分為西西伯利亞區、東西伯利亞區和遠東區。



      資源

      俄羅斯擁有龐大的能源資源和各種不同的礦藏,現代化工業所需的原料,即使不是全部也是大部分可以在國內找到。



      燃料與電力

      俄羅斯在前蘇聯各共和國中煤的儲藏量最大。最大的煤田位於偏遠的東西伯利亞區及遠東區的通古斯和勒那河流域,但這兩處煤田大部分尚未開採,煤的產量主要來自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較南邊的煤田。俄羅斯的煤約有3/4產自西伯利亞——約3/5來自庫斯內次煤田,其他的來自坎斯克-阿欽斯克(Kansk-Achinsk)、切列姆霍沃(Cheremkhovo)和南雅庫特煤田,以及眾多的小煤田。硬煤生產在歐洲部分,主要在頓內次盆地東部,以及北極、沃爾庫塔(Vorkuta)附近白紹拉河流域;褐煤主要產在莫斯科大煤田(全部都是褐煤)和烏拉山小煤田(大部分是褐煤)。

      俄羅斯是世界石油和天然氣的主要生產國之一,大部分來自西西伯利亞區北部的大油田,另一個重要產地是窩瓦河-烏拉山一帶,其他的大部分來自科米-烏赫塔(Komi-Ukhta)煤田(北部區);北高加索區曾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主要產地,現在重要性已減。俄羅斯在產區皆設有龐大的油管連接全國各地、前蘇聯共和國鄰邦,以及跨過西部疆界連接歐洲各國。



      俄羅斯生產的大部分燃料都轉換為電力,其中的3/4由火力發電站發電,但還有相當數量的電力來自水電站。約2/3的火力發電燃料是靠石油和天然氣,其餘的電力則靠水力和核能發電。大部分的水力發電來自窩瓦、卡馬、鄂畢、葉尼塞、安加拉和結雅河。在車諾比輻射外洩事件發生之前,核電生產擴大得十分迅速。西伯利亞的大部分電力由高壓電纜傳送至歐俄地區。



      [工業]



      機器製造業

      俄羅斯的機器製造業提供聯邦所需的大部分蒸汽鍋爐、汽輪機、發電機、穀物聯合收割機、汽車和電動機車,並滿足了其對大部分機床、工具和自動化零件的需求。最重要的汽車廠位於莫斯科、下諾夫哥羅德、米阿斯(Miass)、雅羅斯拉夫爾(Yaroslavl)、烏里揚諾夫斯克(Ulyanovsk)和伊熱夫斯克(Izhevsk)。最大廠包括陶里亞蒂(Tolyatti)的茲古里(Zhiguli)廠,以及卡馬河畔切爾內(Naberezhnye Chelny)重型卡車廠。



      化工業

      由於化工業的發展史複雜,又牽扯到十分多樣的原料,所以化學製造廣布各地。化工業最初是利用無機鹽、煉焦爐和冶煉廠的可燃氣體、木材和糧食(主要是馬鈴薯)作為原料而發展起來的。在此基礎上,合成橡膠廠建於中央黑土區和中部區這些大規模生產馬鈴薯的地區;硫酸廠則在烏拉、北高加索區等有色金屬產區;鉀和磷酸鹽肥料廠建在靠近蘊藏鉀鹽和磷塊岩類地區。

      自50年代末以來,石油和天然氣的大量增加為化工業提供了新的原料,並減少了它們對傳統資源的依賴。在窩瓦-烏拉和北高加索一帶生產石油和天然氣的地區,以及其他鋪設有油氣管的地區,興建了一些新的化工廠。化工業需要大量的電力,那些以纖維素為基礎的化工業在西伯利亞特別重要,因為那兒的木材和電力都很豐富。



      輕工業

      俄羅斯的紡織工業大量集中在歐洲部分,尤其是在生產全國大部分服裝和鞋類的中部區。占優勢的部門是綿紡織業,原料主要來自中亞各國。在莫斯科東部的窩瓦和奧卡河地帶,有眾多的綿紡織城鎮,其中最大的有伊凡諾夫、科斯特羅馬(Kostroma)和雅羅斯拉夫爾。耐用消費品(冰箱、洗衣機、收音機、電視機之類)主要在傳統的技術工業地區生產,著名的有莫斯科、聖彼得堡及其周圍地區。

      機器製造業



      [農林漁業]

      農業

      俄羅斯嚴酷的地理環境反映在適合耕種的土地很少,農業用地還不到全國土地的1/6.俄羅斯約有3/5的耕地用於種植農作物,其餘部分用作牧場和飼料種植地。耕地的主要農產品一直是穀物,占其農田產量的一半以上。小麥是主要的穀類,其次是大麥、黑麥和燕麥。1/3以上的種植面積用於種植飼料作物——播種牧草、車軸草、根莖作物,而在南方地區則種植玉米。其餘的耕地種植經濟作物,如向日葵、糖用甜菜和亞麻,以及馬鈴薯和其他蔬菜。

      地形、土壤和氣候的殊異造成地區明顯的不同,歐俄地區農作土地的比例愈往南愈多,從北部區幾乎沒有到中央黑土區約占2/3.在西伯利亞和遠東區,耕地大部分限於南部邊緣地帶,甚至在西西伯利亞也有有限的可耕地,面積僅占此區的1/10不到,這種比例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區更少。許多地區穀類占農田的2/3以上,但在飼料作物和牲畜更重要的較潮濕的西北部區和中部區,穀物所占的農田還不到一半。在歐洲部分,農田的精耕細作和收穫量通常比在西伯利亞的要高得多,畜牧業的情況也是如此。



      林業和木漿

      由於俄羅斯擁有世界上最大的森林儲藏量,所以伐木業、木漿、造紙和木工業具有特別重要的地位,各種針葉樹品種占主要地位,共和國生產世界1/5以上的軟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工業在烏拉區東部發展很快。



      漁業

      漁業在俄羅斯經濟中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主要是由於俄羅斯能在大西洋和太平洋這兩個主要漁區獲得具有重大價值的資源。俄羅斯已特別開發了海洋漁業,尤其是它的工作船可在遠洋進行大量的捕魚。歐俄地區主要的海洋漁港是在波羅的海的加里寧格勒和聖彼得堡,以及北端的莫曼斯克(Murmansk)、阿爾漢格爾斯克(Arkhangelsk)。主要的太平洋港口是海參崴,但還有其他一些港口,尤其是在庫頁島和堪察加半島上。在亞速海、黑海和海(海的鱘魚是世界上最鮮美的魚子醬來源)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捕魚業,但日益減少的河水流量、農業排放的廢物、工業廢料以及污水的傾倒都是問題。在許多湖泊和江河中都有重要的內陸漁場及規模很大的養殖漁業。



      貿易

      作為蘇聯的一部分,俄羅斯共和國曾和蘇聯的其他共和國進行過廣泛的貿易,從這些共和國「進口」了各種各樣它本身不能大量生產的商品。這些商品包括棉花(從中亞)和其他價格很高的農產品、穀物(主要從哈薩克)以及各種各樣的礦物。作為回報,俄羅斯向能源基礎薄弱的共和國如白俄羅斯和波羅的海沿岸諸國「出口」石油和天然氣,並把高技術產品和消費品送給它的大部分伙伴。到1992年初,獨立國協各新獨立國之間尚待建立某種有系統的貿易關係,但清楚的是,他們相互依賴的程度仍然很嚴重,為了繁榮這些新獨立國家的經濟,某種自由貿易的集團是必不可少的。



      蘇聯的國際貿易直到60年代一直處在相當低的水準,其大部分國際貿易都是以經濟互助委員會各國間的雙邊協議和多邊協議為基礎。由於70年代和80年代蘇聯經濟發展緩慢,要使經濟進一步增長,顯然需要從西方進口大量高技術的設備。為了給這些進口設備籌措資金,必須增加大量的硬通貨,而這只有靠增加對西方的出口才能獲得。在這項擴大的貿易中,石油和天然氣特別重要,到80年代後期,它們已占蘇聯全部出口額的一半以上。

      隨著經濟互助委員會的垮台和蘇聯本身的解體,各個共和國都開始與外部世界發展其本身的貿易關係。擁有雄厚的石油、天然氣和各種礦物資源的俄羅斯,看來已妥善安排好繼續保持蘇聯當時已經與西方發展起來的貿易關係。1994年6月俄羅斯簽訂一項協約,加強與歐洲聯盟的經貿關係。



      交通運輸

      俄羅斯幅員遼闊,地域廣大,這往往使原料和糧食資源與消費地區不在一起,成了運輸系統的沉重負擔。其結果是鐵路繼續占有優勢,它承擔了該國貨物運輸量的約90%(如果將油氣管輸送計算在內,鐵路為60%)和旅客輸送量的一半。不過,鐵路網四通八達,其密度因地區不同而各異。俄羅斯鐵路是世界上主要的貨運工具之一,從庫斯內次到烏拉區的鐵路線尤為突出。

      除了連接歐俄幾個大城市的公路外,公路系統都不發達,貨物的運載量大概很小,大部分是將貨物短途運輸到最近的鐵路車站。實際上,更大量的貨物是經由內陸水路運輸。儘管最大的貨運是在窩瓦河水系上,但在沒有鐵路的地區,特別是西伯利亞大鐵路和貝加爾-阿穆爾鐵路以北的西伯利廣大地區,河流運輸是極其重要的。

      海上運輸除了在對外貿易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外,在連接俄羅斯的不同地區,特別是北冰洋沿岸地區,也有某種重要作用,北冰洋航線的交通運輸是季節性的。 空運日益起著重要作用。俄羅斯航空公司的運輸只占全部貨物的一小部分,主要是在西伯利亞偏遠地區之間運輸貴重貨物,有時飛機是唯一的運輸工具。但航空公司負責運輸全部旅客的近1/5,並在長距離旅程上與鐵路競爭。蘇聯民用航空總局(Aeroflot)是世界上最大的航空公司,先前是蘇聯的國營航空公司,一年運載8千多萬旅客。

      俄羅斯 — 經濟。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37003>

      更多
    • [政府] 蘇聯時期的政府 過渡時期 俄羅斯聯邦政府 司法系統 武裝力量和安全 教育 社會狀況

      [政府]

      蘇聯時期的政府

      在蘇聯未瓦解之前,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其他14個加盟共和國一樣,遵奉蘇維埃憲法(1918、1924、1936和1977年)。一直到80年代末,整個蘇維埃政府結構皆由共產黨把持,其有無上的權力,黨魁則是國家事實上的領袖。

      在蘇維埃憲法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是一個擁有主權的社會主義國家,其權力來自工人和農夫。共和國的經濟基礎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以及生產工具為社會主義者所有、分配和交易。早在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建立之前,第二屆全俄蘇維埃大會已建立一個蘇維埃共和國,脫離俄國。第三屆全俄蘇維埃大會(1918年1月)宣稱成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創立,1918年7月發布第一部憲法。內戰(1918∼1920)期間和之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包含了幾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和其他的共和國結成正式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邦,1924年批准憲法。由於憲法承認每一共和國有權脫離聯邦,而使日後情況大受影響。

      1936年的憲法是全俄蘇維埃第十七次非常代表大會於1937年1月批准的,這部憲法建立的聯邦結構延續了約50年,儘管1978年作了某些的修改。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在政治上將較大的非俄羅斯少數民族畫分成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區,也畫分了州和邊疆區,後者包括幾個自治州和自治區。所有這些行政區都在蘇聯最高蘇維埃及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內有代表,這兩個最高蘇維埃都是兩院制的,即聯盟蘇維埃和民族蘇維埃。各自治共和國享有適度的政治獨立,每個自治共和國都有自己的憲法、高級國家權力機關、立法機關和司法機關,都可以派代表出席蘇聯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最高蘇維埃會議。各自治州和自治區也可派代表出席這些會議,但他們的自治僅限於對內部事務的管理。俄羅斯的這種政治區畫單位和在中央政府代表的形式在獨立後仍然保留不變。
      在這種體制下,共和國最高的國家權力機關過去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最高蘇維埃,它任命部長會議為其最高行政管理機關。每一個自治共和國也有自己的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這些地方的蘇維埃負責州、行政區、區、市、部門和其他地方的所有事務。蘇聯的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則統轄所有的這些地方機構。

      1988年以前,各級選舉都是從一個單一的候選人名單中選出,其中絕大部分人實際上是共產黨挑選的。

      過渡時期

      從80年代晚期至1991年是戈巴契夫實施「重建」、「開放」和「民主化」改革政策時期,蘇聯的政治體系和政府結構發生了根本的改變,也因此改變了蘇維埃聯邦的本質及各個共和國的地位與權力。第一個重大改革是1988年舊的最高蘇維埃通過一項立法,創立一個新機構——蘇聯人民代表大會,每一個共和國也設立一個人民代表大會。1989年舉辦了這些機構的選舉,選民第一次可以選舉包括非共產黨員的候選人,不過,共產黨員仍占多數︰1/3的代表來自地方選區,1/3來自全國區域選區,剩下的則來自共產黨、工會和專職機構等組織。

      於是,在1991年改革的腳步加快、達至高潮。1990年6月,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大會宣布俄羅斯法律凌駕蘇維埃法之上。1991年4月設立了俄羅斯聯邦總統的職務,總統成為行政部門之首,並由全民投票選出。6月,葉爾欽(即葉爾辛)贏得選舉,成為共和國第一位民主選舉的領袖。8月,死硬派發動政變企圖推翻戈巴契夫,但失敗,因而導致大部分的蘇聯政府組織的崩潰,廢除共產黨在政府的領導地位,以及共產黨本身的解體。共和國紛紛宣布其為主權國家,12月蘇聯正式解體。同時,俄羅斯聯邦和其他10個前蘇聯共和國成立了獨立國協(CIS),取代蘇聯,是一個結構較鬆散的聯盟。俄羅斯在創建獨立國協中扮演主導角色,也一直在其中保持領先地位。

      俄羅斯聯邦政府

      新俄羅斯政府的結構迥異於前蘇維埃共和國政府。其特色是行政和立法部門權力鬥爭激烈,主要是有關立法權力以及民主和經濟改革的腳步與方向。1993年9月衝突達至頂點,葉爾欽解散國會(人民代表大會和最高蘇維埃)。國會議員及結合盟友叛亂,但是被軍方鎮壓下來。

      同年12月葉爾欽提出一部新憲法,在一次全國性公投中投票通過,選出代表進入一個新的立法機構。12月22日新憲法生效,賦與總統更大的權力。總統有權指派總理、重要法官及閣員,在某些情況下,可以否決或甚至解散國會。新國會——聯邦議會,由聯邦會議(上院,由所有89個共和國與地區平分的178個代表組成)和國務會(下院,按一個黨的比例代表及單一選區選出的450名代表組成)。區的地位在新憲法下非常低,所有的區都隸屬中央政府。新憲法中另有其他條款,包括福利保障制度,進入社會保險、老人年金、免費醫療和供應住宅的福利國家。

      司法系統

      以前,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最高司法機關是最高法院,由最高蘇維埃選出,任期5年。它監督所有其他司法機關(各自治共和國的最高法院和其他地區法院)的活動。

      如以前一樣,俄羅斯聯邦的最高司法機構仍是最高法院。1991年設立憲法法院,覆審俄羅斯法律和條約。法庭上的審判是遵循憲法所規定的︰在法律之前人人平等,一切依法行事。法官是獨立的,只服從於法律;審判是公開的,並保證被告有權辯護。以前這些理想遭到多方面的阻礙,成千上百萬人在史達林時期遭到非法行動的迫害,而這種官方默許的非法行徑一直延續至80年代初期。



      武裝力量和安全

      俄羅斯的武裝力量包括陸、海、空三軍,以及防空軍隊、戰略火箭軍隊,所有的軍隊皆聽令於總統。約有一半的軍隊是徵召入伍的︰年滿18歲的成人男子須在陸軍服役18個月或海軍24個月,不過,逃兵現象很普遍。還有一支龐大的後備軍。俄羅斯保留了前幾個蘇聯共和國的國防設備,並派遣一部分軍力加入獨立國協的聯合部隊。俄羅斯的軍力自蘇聯解體後已衰退,雖然如此,俄羅斯軍隊仍是世界上軍隊規模最大的,包括一座巨大的核武兵工廠。

      國外與國內的情報活動仍繼續運作,分別歸國外情報局和聯邦反情報局所管,後者是在1991年改組蘇聯格別烏(KGB)後出現的。高級官員受總統侍衛隊保護。地方警力已變得愈來愈無能,特別是對付組織犯罪,其萌芽於俄羅斯剛出現的市場經濟。訓練精良的私人保全警力已變得愈來愈普遍。

      教育

      90年代初以前,蘇聯的教育是高度集中的。重建政策以及共產黨的下台,導致對許多學科的教學大綱進行了較大範圍的修改,並取消了馬列主義理論的強制性灌輸。學前教育發展完善,絕大部分學齡前兒童都進托兒所或幼稚園。免費義務教育從7歲開始,至少延續8年,現在3/5以上的學生入學多達10年。升入高等教育要經過選拔,而且競爭很激烈,第一級課程通常要修5年。非俄羅斯族小學生用他們自己民族的語言教學,但在中學階段俄語是必修課。俄羅斯的高等教育幾乎全用俄語講授,雖然有少數學院,主要是在少數民族共和國,也用當地語言講授。在俄羅斯共和國的許多大學中,最有聲望的是在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的幾所大學。

      社會狀況

      工人和服務人員的月平均工資由於從公共福利基金得到的好處而大大增加。工資視工作的種類而定,主要是工作的繁重性、工作條件以及行業部門的重要性。從事建築工作、運輸工作和採礦工作的工人所得的工資高於平均工資。集體農場只有在交付了所有應付的款項(稅收、義務投資、種子儲備)後才發放工資。

      土地所有權以及財產的買賣和轉移仍在解決當中。1993年公布法令允許私人擁有土地,但沒有機構負責買賣、轉移的事務。1996年第二部法令才指定機構辦理。

      來自國家預算、企業和工會的公共福利基金實際上是用來改善俄羅斯工人的物質狀況和社會狀況,大部分公共福利基金用於免費醫療、培訓、養老金和獎學金。俄羅斯的所有工人和專業人員享有多達一個月的帶薪休假。蘇聯統治的大部分時期,醫療進步和物質條件改善使死亡率下降,較危險的傳染病受到控制或消滅,平均壽命因而增加。1991年俄羅斯的人口開始呈現負成長,這是因為出生率陡降,死亡率升高。



      社會、生態與經濟因素在下面的這些發展中交互作用︰由經濟脫序而產生的壓力,工農業污染物污染了食物和飲水,營養不良,在工作場所接觸有毒物質,酒類和煙草消費量驚人。在工業密集地區的空氣污染已導致這些地區人們罹患肺癌的比例相當高,而在碳水化合物消費量高及攝食蔬果、牛奶、動物性蛋白低的地區,人們罹患胃癌的機率高。酒精中毒(尤其在年輕人當中)和嗑藥成癮的比率日益增加。

      雖然俄羅斯醫生數量很多,但眾多因素已造成醫療品質下滑,如缺乏集中和緊急的照顧,醫事人員訓練不足,藥品短缺,以及像婦產科、末期病人照護等專科醫院的有限發展。

      俄羅斯 — 行政與社會狀況。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37004>

      更多
    • 文化生活 [藝術] 文學 視覺藝術 音樂 舞蹈 戲劇 電影 [文化和教育機構] 新聞和媒介 博物館 大學 體育和娛樂

      文化生活

      這裡所說的蘇聯文化是指蘇聯從1917年誕生到1991年結束這段時間,在其領土上進行的各種創造性活動所產生的成果。這一涉及蘇聯文化政策的討論主要集中於俄羅斯的藝術家及其文化機構。

      蘇聯文化的創作人員面臨的巨大難題是為何使藝術家個人的藝術手法和創作想像力符合具有普遍意義的國家意識形態,即承認蘇聯共產黨在生活的一切領域中的領導作用。這或許是最嚴重的問題,但是如果像一般所認為的那樣,用藝術家對自由的要求同鐵板一塊的國家機器發生衝突來解釋,那將是一個錯誤。其實,在1917年俄國革命後的最初年代,國家的作用在文化問題的辯論中是相對較小的。政府有更加迫切的事情需要關心︰1918∼1920年的內戰、復興經濟和加強政治控制,這些都是在20年代大部分時間裡要忙於應付的。此外,第一位布爾什維克教育部長盧納察爾斯基(Anatoly Lunacharsky)對各種各樣的文化實驗採取了十分寬容的態度。在這種文化氣候下,革命後的第一個十年中,文學、繪畫、電影、戲劇的創作活動和實驗有了迅猛的發展,其中大部分還受到國家的資助。事實上,這期間要求建立一種統一的文化的呼聲,大部分常常來自一些藝術家團體,而不是來自政府。



      可是到了30年代,這時也是史達林的獨裁統治時期,由於創造力的枯竭,再加上來自國家機器的壓力的增強,出現了一種日益大一統的蘇聯文化,並且逐漸地切斷了那些不同意國家文化政策的藝術家的出版、展覽及表演的途徑。這個時期有兩個轉折點︰一個是1930年天才詩人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的自殺。馬雅可夫斯基既是革命的熱情支持者,又是一位有著獨特個性和癖好的藝術家。對於許多藝術家來說,他的死象徵著那個兩種傾向相容共存時期的結束。第二個里程碑是1934年成立蘇聯作家協會並接受(在協會的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美學作為蘇聯文學和文學批評的基本(不久且是唯一的)方法。一個可行的社會主義寫實主義定義經過作家們(在作協主席高爾基領導下)和政治人物(包括史達林的文化親信日丹諾夫〔Andrey Zhdanov〕,及不久即遭整肅的布哈林〔Nikolay Bukharin〕)的多次爭論後公布了。根據大會同意的定義,社會主義寫實主義要求「歷史地具體地表現革命發展過程中的現實」。

      在正式通過它的時候,並不清楚這個美學理論可能意味著什麼,但是有一點是清楚的,它不可能包括任何實驗的或抽象的藝術。經過30年代和40年代,社會主義寫實主義首先成了文學中的教條,後來在視覺藝術和電影中,甚至在音樂中,這個美學逐漸地僵化為一套有關藝術的陳詞濫調。所有長篇小說似乎都是關於一位年輕的主角在黨的某種形式的幫助下,如何戰勝形形色色的破壞分子、奸細或其他障礙,使工廠、農村或建築工地及時地建成並投入生產。在視覺藝術中,作為20年代特點的抽象的實驗,形式和色彩的實驗,被描繪勞動中的可敬的農民和工人的紀念碑式場景所替代。在音樂中,簡單的、令人振奮的愛國主義旋律成為一股風氣,複雜的和聲、無調性以及序列音樂成了禁忌。那些願意或能夠以贊成的手法進行創作的藝術家,國家以獎金和大多數公民無法得到的物

      資來提高他們的聲望。對於那些拒絕順從的人,將設想出各種各樣的懲罰方法。最仁慈的將是禁止出版、展覽或表演。可是對於許多蘇聯大藝術家,懲罰還包括被逮捕並關進古拉格勞改營網中。許多人是永遠不會從那裡出來的。使蘇聯政府長期蒙恥的是在1937∼1953年間,他們將成千上萬的著名藝術家(同他們的數百萬同胞一起)置於死地。這個制度對文化生活的影響是,從30年代起直到1953年史達林去世這個期間在蘇聯創作的大多數優秀藝術作品正如蘇聯人所形容的,是「為桌子抽屜」而寫。這就是說,它們絕不會拿去出版、展覽或上演。相反地,它們被隱藏了許多年,在某些情況下一直藏到80年代後期,知道的只是內部少數幾個人,或者根本無人知曉。



      史達林死後,特別是赫魯雪夫在1956年作了譴責他的前任是暴君的那個著名的報告後,開始了一個稱之為《解凍》(俄語作Ottepel;愛倫堡〔Ilya Ehrenburg〕1954年發表的小說名字)的藝術上比較自由的時期。這一點也不像20年代的那種自由,不過那些經過史達林主義漫漫黑夜而倖存下來的作家和藝術家,逐漸被允許回到國家的文化生活中,而且一些新作家也開始嶄露頭角。儘管如此,審查官警覺的眼睛仍常常注視著,以防止像巴斯特納克的《齊瓦哥醫生》那類思想意識上不能接受的作品在蘇聯出現。

      即使在赫魯雪夫1964年下台之前,作為他掌權初期特點的文化上的相對自由化,也開始逐漸地倒退。這一傾向在布里茲涅夫擔任總書記時期進一步加強。

      作為對國家新的迫害的回答,藝術家和作家開始組成形形色色的「地下」集團,以便相互閱讀或觀看各人的作品。書籍以祕密出版物(samizdat)的形式流傳,繪畫只能私下在收藏家或畫家的畫室觀看。不過,即使在最壞時期,布里茲涅夫的鎮壓行動也從沒有史達林時期那麼殘酷。起碼藝術家不再遭到殺害——相反,國家鼓勵持不同政見的作家移居國外。在極端情況下,行為不規矩的藝術家被取消了蘇聯公民身分並放逐到西方。

      1985年戈巴契夫宣布的公開性政策開始了蘇聯文化的最後一個階段。審查制度放鬆了,並且最終被取消,獨立的出版企業開始出現,允許過去被驅逐或移居國外的藝術家返回,各雜誌競相發表那些長期遭到禁止的著作。與此同時,蘇聯經濟的崩潰使得報刊的出版和藝術家的謀生日益困難。因此,蘇聯的滅亡將藝術家們置於一個複雜的境地︰他們享有自十月革命以來從未有過的更多的自由,但是國家對藝術的複雜的補貼制度結束了,他們感受到新的市場壓力對自己日益增強的壓榨。



      [藝術]

      文學

      在1917年後成為蘇聯的這片土地上居住的許多民族集團,都有很長的文學傳統。可以指出的有12世紀後期由魯斯塔維里(Shota Rustaveli)創作的喬治亞史詩《虎皮武士》(The Knight in the Tiger's Skin),以及大約寫於同一時期以基輔為背景的《伊戈爾遠征記》(The Lay of Prince Igor)。然而,只有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在國際文化舞台上留下了印記,而且蘇聯文學主要也是從俄羅斯文學發展而來。19世紀初期的作家中有普希金,他的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Yevgeny Onegin,1823∼1831)可能是最知名最為人喜愛的俄語文學作品,還有果戈里,他的悲喜劇傑作《死魂靈》(1842)一直使許多種語言的讀者感到喜悅。該世紀中期,處於支配地位的有3位著名作家,他們是屠格涅夫、杜思妥也夫斯基和托爾斯泰。



      世紀末是小說衰落,戲劇(契訶夫的劇本)和詩歌(象徵派詩人勃洛克〔Aleksandr Blok〕、別雷〔Andrey Bely〕和伊凡諾夫〔Vyacheslav Ivanov〕)興起的時期。十月革命之前及緊接其後的時期是以一批頗有才華但其作品艱澀難懂的詩人為標誌。阿赫馬托娃(Anna Akhmatova)或許是最容易理解的。赫列勃尼科夫(Velimir Khlebnikov)和馬雅可夫斯基聲稱自己是未來派,並成功地投身於將詩歌語言從傳統的束縛下解放出來的革新試驗。茨維塔耶娃(Marina Tsvetayeva)也是一位偉大的詩歌實驗家。她的大部分重要詩歌是在流亡國外期間創作的,但她於1939年返回蘇聯後,就在1941年自殺。巴斯特納克在這個時期創作了很有深度和力量的抒情詩歌,曼傑利什塔姆(Osip Mandelstam)以其淵博的知識用俄語創作了一些最美麗和給人以強烈感受的長詩。

      許多在革命後立即開始發表作品的作家轉到散文方面,特別是中短篇小說。有些轉向當前的革命和內戰以尋求靈感,他們有皮涅克(Boris Pilnyak,著有《荒年》〔The Naked Year,1922〕);札米亞京(Yevgeny Zamyatin,著有許多短篇小說,他的長篇反面烏托邦小說《我們》〔We,寫於1920∼1921年間〕在實施公開性政策之前,蘇聯一直未能出版);巴別爾(Isaak Babel,著有《騎兵隊》〔Red Cavalry,1926〕);及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他以其4卷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1928∼1940)及其他作品獲得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有些作家在描寫新蘇聯的生活時,採取了不同程度的諷刺挖苦手法,左琴科(Mikhail Zoshchenko)的短篇小說,伊里夫(Ilya Ilf)和彼得羅夫(Yevgeny Petrov)的滑稽長篇小說和奧遼沙(Yury Olesha)的中篇小說《嫉妬》(Envy,1927)都屬於這一類。

      在20年代和30年代,出現了一些通常稱作社會主義寫實主義文學名著的作品。這些書現在看來幾乎不值一讀,不過有的並非完全沒有趣味。可是,這個時期的許多傑作多年來一直未能出版。它們是普拉東諾夫(Andrey Platonov)描繪俄羅斯鄉村和小城鎮黑暗生活的《基坑》(The Foundation Pit)和《切文古爾》(Chevengur);布爾加科夫(Mikhail Bulgakov)的荒誕滑稽作品《大師和瑪格麗特》(The Master and Margarita)。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在變動頻繁的文壇上幾乎沒有什麼有趣的人和事留下來。曼傑利什塔姆、皮涅克和巴別爾均遭整肅而消失。馬雅可夫斯基和茨維塔耶娃則死於自己的手。札米亞京被放逐並於1937年去世。布爾加科夫1940年死於蘇聯,而巴斯特納克、阿赫馬托娃和普拉東諾夫均不能發表自己的作品。

      隨著1941年6月法國的入侵,文學作品的檢查制度有些放鬆,許多長期被遺忘的人,如阿赫馬托娃和左琴科,都能發表一些新作品。有的作家,例如普拉東諾夫,能以戰地記者身分進入創作領域。在戰爭勝利結束後,俄羅斯社會希望能放鬆控制,但取而代之的卻是鎮壓。在1953年史達林去世前,文學領域的情況沒有一點改善。

      50年代和60年代初出現了一些新作家和新趨勢,少數老作家也重新開始發表作品。在史達林死後不久出現的最有意思的小說中,有愛倫堡的《解凍》(1954)和杜金采夫(Vladimir Dudintsev)的《不單是靠麵包》(Not by Bread Alone,1956)。巴斯特納克的小說《齊瓦哥醫生》於1957年在義大利出版。巴斯特納克是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的,但這本書直到80年代後期才在蘇聯出版。人們聽到了年輕詩人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葉夫圖申科(Yevgeny Yevtushenko)和沃茲涅先斯基(Andrey Voznesensky)的響亮聲音。從蘇聯勞改營出來的索忍尼辛以其作品《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One Day in the Life of Ivan Denisovich,1962)震動了蘇聯和世界。他接著寫了《癌症病房》(Cancer Ward,1968)和《第一圈》(The First Circle,1968),這兩部小說當時在蘇聯均未能出版。另外,在《新世界》雜誌周圍形成了一個包括阿克肖諾夫(Vasily Aksyonov)和沃伊諾維奇(Vladimir Voynovich)在內的青年作家圈子,該雜誌的主編是特瓦爾多夫斯基(Aleksandr Tvardovsky),是他發表了索忍尼辛的《伊凡•傑尼索維奇》。

      然而在60年代後期,布羅茨基、阿克肖諾夫、沃伊諾維奇和索忍尼辛都先後被迫離開國家,而那些最好的作品則再次「為桌子抽屜」而寫,或在西方出版。從60年代後期直到80年代中期以後,在蘇聯國內,實際上,只有由所謂「鄉村散文」作家寫的高雅作品才可接受出版,他們大多數人是用寫實主義手法描寫鄉村傳統同當代生活之間的衝突。這一派中最有成就的作家是拉斯普廷(Valentin Rasputin,《告別馬焦拉》〔Farewell To Matyora,1976〕)和以短篇小說聞名的舒克申(Vasily Shukshin,且是頗受讚揚的電影導演)。特里豐諾夫(Yury Trifonov)複雜的道德題材小說(《濱河街公寓》〔The House on the Embankment,1976〕)在某種程度上是另外一類。然而,同30年代和40年代一樣,這個時期最重要的文學作品首先是在蘇聯境外出現。著名的作家有沙拉莫夫(Varlam Shalamov,他寫了一些藝術上十分精美的短篇小說,記錄了古拉格中最可怕的景象)、西尼亞夫斯基(Andrey Sinyavsky,他的長篇小說《晚安!》是他離開蘇聯十多年後於1984年在歐洲出版的)、葉洛費耶夫(Venedikt Yerofeyev,他的怪誕的當代流浪漢小說 《莫斯科-好鬥的人》〔Moscow-Petushki,1968年祕密出版物〕是一部小小的名著)以及波波夫(Yevgeny Popov,他以其引人發笑的短篇小說諷刺蘇聯日常生活中及鄉村散文中的愚蠢言行)。

      當然,80年代初次出現的這些文學作品,還得經受時間的考驗,但明顯的是,絕大部分已發表的優秀作品是在詩歌方面,包括以普里戈夫(Dmitry Prigov)為首的概念派詩人的作品和帕爾西科夫(Aleksey Parshchikov)等人的稱作超隱喻派的詩歌。



      視覺藝術

      同文學的情形一樣,就在革命前的那些年,視覺藝術的創作活動有著突飛猛進的發展。俄羅斯畫家與他們的歐洲同行常常是相互影響,並在歐洲畫壇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革命前夕的幾年是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夏卡爾(Marc Chagall)、岡察羅娃(Natalya Goncharova)、拉里奧諾夫(Mikhail Larionov)、馬列維奇(Kazimir Malevich)和塔特林(Vladimir Tatlin)等主要畫家藝術生涯的開始,儘管拉里奧諾夫和岡察羅娃從未在蘇聯工作過,但上述其他畫家在蘇聯初期的美術界都非常積極地活動過。馬列維奇和夏卡爾兩人曾主持過維捷布斯克(Vitebsk,白俄羅斯)美術學院並在其中講學。塔特林和康丁斯基在莫斯科美術界很活躍。但20年代初,夏卡爾和康丁斯基感到自己與蘇聯美術界正在發生的變化步調不一致,也移居國外了。

      如同文學中的情形一樣,20年代是一個繼續進行實驗的時期。也許最值得注意的是構成派藝術團體。由利西茨基(El Lissitzky,他原先與夏卡爾和馬列維奇在維捷布斯克工作)和羅琴科(Aleksandr Rodchenko,康丁斯基和塔特林的追隨者)領導的這個運動喜愛嚴格的幾何圖形和輪廓分明的平面造型設計。非構成派藝術家,包括菲洛諾夫(Pavel Filonov)和恩德爾(Mariya Ender)在這一時期也創作了不少作品。

      可是到了20年代末,視覺藝術也遭受到了實驗性文學作品遭到的同樣壓力。一次向寫實主義傳統的回歸是注定了,20年代初的一些大畫家發現他們日益受到孤立。最後,他們的作品被從博物館搬走,在許多情況下,這些畫家幾乎完全被遺忘。直到80年代末,這一世紀俄國最偉大的藝術作品才再度與觀眾見面。取代實驗性藝術的是無數描繪列寧的畫,例如布羅茨基的《列寧在斯莫爾尼宮》(Lenin at the Smolny,1930),以及許多將蘇聯日常生活塗染上一層玫瑰色彩的畫,如題名為《牽引機手的晚餐》(1951)和《前線來信》。

      視覺藝術從史達林年代恢復元氣所花的時間比文學所花費的要長得多。實際上,直到60年代和70年代,一個新的畫家團體才開始出現(全都在「地下」工作)。 這一時期的主要畫家有內茲韋斯特尼(Ernst Neizvestny)、卡巴科夫(Ilya Kabakov)、舍米亞金(Mikhail Shemyakin)、布拉托夫(Erik Bulatov)、加里寧(Vyacheslav Kalinin)和杜布斯基(Yevgeny Dubsky)。這些畫家運用的技巧多種多樣,各不相同,有原始主義,有照相寫實主義,有的荒誕奇異,有的抽象;但他們都同樣厭惡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一套標準。到80年代末,其中大部分移居國外。許多人在國際畫壇上享有盛名。





      音樂

      十月革命後的最初幾十年,蘇聯樂壇為蕭斯塔科維奇和普羅高菲夫兩位作曲家所主宰。特別是蕭斯塔科維奇,雖然同藝術界的當權者發生過一些嚴重問題,但兩人即使在史達林主義統治的最惡劣年代,仍創作了許多作品。蕭斯塔科維奇主要以他的15部交響曲聞名於世,雖然他也創作了一些出色的室內樂、歌劇和芭蕾舞劇。普羅高菲夫最著名的作品大概是他為芭蕾舞劇《羅密歐與茱麗葉》創作的音樂和他為愛森斯坦(Sergey Eisenstein)的電影《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1938)所作的配樂,儘管他也創作了大量各種各樣的室內樂、管弦樂和歌劇。其他重要的蘇聯作曲家有謝德林(Rodion Shchedrin)和亞美尼亞的哈恰圖良(Aram Khachaturian),兩人主要以創作芭蕾舞劇音樂而出名。在當代作曲家中,什尼特克(Alfred Shnitke)的結構複雜的作品評價很高並常常上演。

      在古典音樂演奏領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的音樂學院培養出一代又一代具有世界聲譽的獨唱家和獨奏家。其中最有名的是小提琴家奧伊斯特拉赫(David Oistrakh)和克雷默(Gidon Kremer),大提琴家羅斯托波維奇(Mstislav Rostropovich),鋼琴家李希特(Svyatoslav Richter)、吉利爾斯(Emil Gilels)和達維多維奇(Bella Davidovich),以及歌唱家奧勃拉茲佐娃(Elena Obraztsova)和維什涅夫斯卡亞(Galina Vishnevskaya)。

      蘇聯的民間文化也產生了許多著名的演奏家。特別令人難忘的是兩位民謠歌手兼作曲家的遺產——他們用吉他伴奏演唱自己的歌曲。嗓音粗嘎的演唱家和音樂家維索茨基(Vladimir Vysotsky)也許是蘇聯最有名的演唱家,在整個60年代和70年代,他的歌曲以成千上萬捲非法製作的錄音帶在蘇聯各地流傳,直到他1980年逝世。喬治亞的奧庫賈瓦(Bulat Okudzhava)有著幾乎同樣多的追隨者,他也是一位有名的詩人。流行歌曲演唱家普加喬娃(Alla Pugacheva)在70年代吸引了大批聽眾,水族館(Akvarium)和電影(Kino)兩個搖滾樂隊在80年代十分受歡迎。



      舞蹈

      芭蕾舞是蘇聯時期主要成就之一——不是因為它有什麼創新,而是因為莫斯科大劇院和列寧格勒基洛夫歌劇舞劇院保留了革命前的俄國就已經十分完美的古典舞蹈的偉大傳統。蘇聯的舞蹈學校培養了許多蜚聲國際舞壇的舞蹈家,包括無與倫比的普利謝茨卡亞(Maya Plisetskaya)、紐瑞耶夫(Rudolf Nureyev)和巴瑞辛尼可夫(Mikhail Baryshnikov)。



      戲劇

      蘇聯戲劇的情況與其他藝術領域的情況差不多︰在十月革命後的最初十年,創作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緊接著就急劇地衰退。革命後的最初一個時期,主宰戲劇界的是三大導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y)、邁耶霍爾德(Vsevolod Meyerhold)和泰洛夫(Aleksandr Tairov)。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涅米羅維奇-丹欽科(Vladimir Nemirovich-Danchenko)於1898年共同創建了莫斯科藝術劇院(後改稱Moscow Academic Art Theatre)。他堅持演員必須遵循歷史的準確性、嚴格的寫實主義態度和認真熱切的心理準備,從而導致一系列成功的演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著作和他的戲劇表演的訓練方法在全世界都有影響。
      邁耶霍爾德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主要的學生之一,但他打破了他老師堅持寫實主義的傳統。他歡迎布爾什維克的革命,並把自己的大量才華和精力投入到為這個新生的國家創建一所新型的劇院中去。整個20年代和進入30年代,他上演了一部又一部才華橫溢的、有創新精神的劇作,既有當代的,也有古典的。但是,他那種反傳統的戲劇風格在30年代不受歡迎,他後來被捕,1940年被處決。

      泰洛夫創建和領導了莫斯科室內劇院。整個20年代,他與妻子——女演員珂楠(Alisa Koonen)一起上演了許多劇作。

      史達林以後時期的蘇聯戲劇已無法恢復其早期的繁榮。大多數劇院仍在上演一些經過精心準備的但固定的俄國和世界經典劇作。唯一的主要例外是從60年代到80年代中期這段時間裡經常受到柳比莫夫(Yury Lyubimov)藝術指導的塔甘克(Taganka)劇院。儘管柳比莫夫的許多作品經常與蘇聯審查官發生衝突,但他依然能創作出一些光輝的、富有創新意義的作品,包括根據布爾加科夫的《大師和瑪格麗特》改編的著名的舞台劇本。



      電影

      蘇聯電影也是革命後最初時期一個創造發明的溫床。蘇聯電影最著名的導演是邁耶霍爾德的學生愛森斯坦,他最重要的影片有《戰艦波將金號》(Battleship Potemkin,1925)和《亞歷山大•涅夫斯基》(1938)。20年代的其他著名導演有維爾托夫(Dziga Vertov)、烏克蘭的多夫仁科(Aleksandr Dovzhenko)和普多夫金(Vsevolod Pudovkin)。

      電影也不能躲開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約束,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幾部這類風格的影片在藝術上非常成功,包括卡拉托佐夫(Mikhail Kalatozov)導演的《雁南飛》(The Cranes are Flying,1957)和丘赫萊伊(Grigory Chukhrai)導演的《士兵之歌》(Ballad of a Soldier,1959)。50年代和60年代也出現了一批成功的根據經典著作改編的影片,特別是科津采夫(Grigory Kozintsev)導演的《哈姆雷特》(1964)和《李爾王》(1971)十分引人注目。

      60年代和70年代產生了一批重要的導演和藝術上很成功的影片。3位最出色的導演是塔爾科夫斯基(Andrey Tarkovsky),他拍攝了影片《安德烈•魯勃廖夫》(Andrey Rublev,1966)和《鏡子》(1974);喬治亞出生的亞美尼亞導演帕拉占諾夫(Sergey Paradzhanov),他拍攝了影片《被忘卻的祖先的影子》(Shadows of Forgotten Ancestors,1964)、 《石榴的顏色》(The Colour of Pomegranates,1969);和米哈爾科夫(Nikita Mikhalkov),他拍攝了《未完成的機械鋼琴曲》(Unfinished Piece for Mechanical Piano,1977)。

      80年代期間,戈巴契夫放鬆了控制,使一些曾經受到查禁的影片得以放映。這些影片包括克利莫夫(Elem Klimov)的《垂死掙扎》(Agony,1975),表現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宮廷及其寵臣拉斯普廷的生平;以及喬治亞導演阿布拉捷(Tengiz Abuladze)的《悔悟》(Repentance,1984),一個描寫史達林時代的政治寓言。



      [文化和教育機構]

      新聞和媒介

      蘇聯繼承了從19世紀以來充滿活力的新聞業的傳統。十月革命後的一段時期裡,形形色色政治的和藝術的日報及月刊繼續問世。但是,國家想要控制消息來源及宣傳鼓動工作的願望很快就表現出來。到20年代初,幾乎所有的獨立報紙都被清除。剩下來的就是到處都有的兩分日報︰《真理報》和《消息報》。刊物的情況比較好一些,特別是那些大部分刊登文學作品的刊物。一批期刊,包括《紅色處女地》(Krasnaya Nov)和《左翼文藝戰線》(LEF)在20年代刊載了許多重要的文學作品。 60年代,《新世界》月刊恢復了這種傳統。80年代,《新世界》月刊與新生的《星火》(Ogonyok)合併。

      電視和廣播從它在蘇聯出現之日起就受到黨的機構的嚴格控制,並被看作是宣傳鼓動的主要工具。在80年代中期以前,大部分節目都直接或間接有宣傳內容,再插進一些高尚藝術(音樂影片和劇情片等等),偶爾也放一些B級驚悚片。在公開性時期,電視在節目編排革新方面是領先者,它在造成蘇聯毀滅的形勢上起了促進作用。



      博物館

      莫斯科和聖彼得堡有世界上最大的幾座博物館。在莫斯科,普希金美術館收藏了許多西歐的藝術珍品,而特列季亞科夫(Tretyakov)畫廊則藏有極為豐富的俄羅斯藝術品。在聖彼得堡,愛爾米塔什博物館(Hermitage)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之一,而俄羅斯博物館則收藏有俄羅斯藝術的精品。此外,在聖彼得堡郊外,前沙皇位於巴甫洛夫斯克(Pavlovsk)、普希金和彼得城的皇宮已經修復並闢為博物館。



      大學

      儘管各大專院校在史達林主義的大整肅中遭受到嚴重損害,但許多大學仍然提供了高品質的教育,特別是在科學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大學有國立莫斯科羅蒙諾索夫大學、國立聖彼得堡大學和國立新西伯利亞大學。



      體育和娛樂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的時期,體育在蘇聯起了重要的作用。蘇聯運動員在國際競技場上,特別是在奧林匹克運動會(蘇聯1952年第一次參加夏季奧運會,1956年第一次參加冬季奧運會)上取得的成就,是蘇聯舉國自豪的泉源。儘管運動員在技術上是業餘水準的,但他們卻得到了國家體育委員會的贊助。在蘇聯的球隊中,冰上曲棍球的成績特別好,多次贏得世界冠軍和奧運會金牌,排球也不錯,再就是籃球。蘇聯的體操和田徑(男女)、舉重、角力和拳擊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甚至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運動員在這些項目仍保持領先地位。

      由於是業餘程度,又缺乏良好的設備和器材,妨礙了許多普通公民參加各項體育活動,但慢跑、足球和釣魚仍然十分普及。最後,許多俄羅斯人熱衷於西洋棋,在20世紀湧現了許多最偉大的棋手。

      俄羅斯 — 文化生活。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37005>

      更多
    • 從初期到約西元1700年 諾夫哥羅德 西北部 東北部 西南部 從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 俄羅斯在亞洲的擴張 1917年以來的蘇聯 蘇聯以後的俄羅斯

      從初期到約西元1700年

      早在西元前一千多年,在為今蘇聯歐洲部分的土地上就有印度-歐洲及烏拉-阿爾泰的民族居住,但是,有關他們的民族性、風俗和活動情況,目前知之甚少。在現今烏克蘭的最南端,古時就有希臘和伊朗的移民點。在4世紀到9世紀期間,東斯拉夫人從易北河和普里佩特(Pripet)沼澤之間的一個地區向南向東擴展。9世紀時,由於北歐和中東的商人冒險家自北方和南方進入這一地區,這裡的社會受到了新的經濟、文化和政治勢力的影響。

      大約在770到830年,來自波羅的海地區以及伊朗和北非的商業探險家,開始大規模地進入窩瓦河地區。他們是在尋找通往東方的新路線,卻發現了琥珀、皮毛、蜂蜜、蜂蠟及木材製品,所有這些都是對勇敢和幸運的慷慨獎償。原住民對他們的入侵只作了有限的抵抗,這裡沒有有影響力的地方當局來處理貿易中的平衡、貢金數目以及掠奪事件。830年前後,斯堪的那維亞商人在窩瓦河地區北部的梁贊(Ryazan)附近建立了一個中心,在伊斯蘭和西方的文獻中提到的第一個名義上的羅斯統治者(稱可汗)就在這裡。這個窩瓦羅斯汗國是基輔公國第一個直接的政治前身。

      在幾十年裡,這些羅斯人同其他斯堪的那維亞人群體沿著這條主要河流往南,將他們的襲擊活動擴大到巴格達和君士坦丁堡。參加這些活動的斯堪的那維亞人中著名的是瓦朗吉亞人(Varangian)及其王公——日德蘭半島的留里克(Rurik)。他被認為是1598年之前統治東斯拉夫領土的王朝的創建者。

      大約從930到1000年,該地區完全處在來自諾夫哥羅德的瓦朗吉亞人控制下。這個時期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貿易路線有了很大發展,黑海成了基輔公國的經濟生活的基礎,並決定了它的政治和文化的發展。自18世紀以來,對於瓦朗吉亞人是基輔公國的建立者的認識一直存在爭論,但是沒有理由懷疑在建立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國家時他們所起的突出作用。

      第一個東斯拉夫國家的連貫歷史,開始於斯維亞托斯拉夫王公(Prince Svyatoslav,972年卒),他是瓦朗吉亞諸王公中最偉大的一位。他成功地征服了其他瓦朗吉亞人中心,哈札爾人(Khazar)和窩瓦的保加利亞人,他干預了拜占庭和多瑙河保加利亞人於968∼971年間發生的衝突,這些均標誌他的氏族在羅斯人中完全的盟主地位以及一個新的政治勢力在東歐的崛起。他的兒子弗拉基米爾(980?∼1015)頒布了一部法典,建立了本氏族的王朝等級制度作為其政治架構,據此對羅斯分散各地的領土進行統治,並於988年邀請或允許君士坦丁堡的東正教大主教在羅斯建立教廷。弗拉基米爾將王國領土擴大到其天然邊界︰頓河、聶伯河、聶斯特河、涅曼(Neman)河、西杜味拿河及上窩瓦河,但是他和他的繼承人都無法使這個龐大的王國保持長久的政治穩定。和第一次十字軍東征(1096∼1099)同時發生的貿易路線從南北方向轉為東西方向這一重大變化,加速了中央權威的衰落以及有著明顯地區和分裂傾向的留里克王公們之間的衝突,這反映沿北部和西部邊緣進行的出口貿易出現了新的格局。

      能夠說明基輔羅斯的社會和政治制度的證據十分缺乏,表明它們尚處於初級狀態。每個王公都有由高級貴族組成的一批侍從,他們效忠於王公並擔負軍事任務。作為回報則是從統治的地區獲得收益。有限的資料表明,基輔沒有經歷過那種同西歐封建制度相關聯的複雜和高度管理的法律和經濟關係。基輔的政治制度的存在首先是由於木材業的國際貿易,以及對貨幣經濟的依賴,而大多數居民則很少參預其事。正式的文化則來自多民族的拜占庭綜合體,起初是通過南部斯拉夫人這個中介。

      基輔的衰落導致羅斯瓦解為一些公國。東斯拉夫這些地區的獨特性質和歷史命運持續存在到20世紀。下面對一些最主要的公國分別作簡單敘述。



      諾夫哥羅德

      諾夫哥羅德城興起於9世紀,是森林開發地區的早期中心之一,在基輔時代仍為最主要的商業中心。基輔時代後期發生的種種變化並未削弱諾夫哥羅德的重要地位,因為它受益於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由於漢撒同盟活動的加強,另一方面是上窩瓦河地區的發展,而諾夫哥羅德正是它的主要貿易口岸。雖然諾夫哥羅德是留里克人的第一個基地,基輔多次被他們占領,但基輔的王公們在爭奪基輔王位的鬥爭中轉而招募瓦朗吉亞人擔任侍從。基輔及基輔之後其他中心所特有的王位繼承傳統,從未在諾夫哥羅德實施過。在基輔權力處於頂峰時期,諾夫哥羅德通常是由大公的一個兒子統治。而不是由控制著次要城鎮的「兄弟一輩」中的某人統治。當基輔衰落後,諾夫哥羅德迅速宣布(1136)不受王侯權力的約束,它雖然接受相鄰王朝對王位的保護,但直到被莫斯科征服以前,它保持著一個獨立自主城市的地位。



      西北部

      在此期間,斯摩棱斯克(Smolensk)、波洛茨克(Polotsk)、圖羅夫(Turov)和平斯克(Pinsk)這些公國的許多領土是在立陶宛大公國的控制下,該公國實質上是一個國際性的或非民族性的結構,它由一個統治著絕大多數白俄羅斯人和烏克蘭人的外國朝廷(屬東立陶宛異教徒血統)領導。到15世紀時,該朝廷有了斯拉夫文化(一種白俄羅斯語成為王國的官方語言),而且在其頂峰時期(1392∼1430),它控制著除大俄羅斯以外的舊基輔的全部領土,即今天的立陶宛、白俄羅斯、摩爾多瓦(摩達維亞)及烏克蘭等國的大部分。1385年,大公國加入波蘭王國。



      東北部

      在後來成為莫斯科大公國心臟地帶的奧卡河和窩瓦河地區,當諾夫哥羅德和波羅的海地區的斯拉夫人抵達之前,居住著一個芬蘭部落,新來的斯拉夫人同他們逐漸融合。羅斯托夫(Rostov)是最早的王權中心,從弗拉基米爾時期就實行王位輪換制。12世紀時,它為弗拉基米爾二世•莫諾馬赫(Vladimir II Monomakh)家族(它於1108年建立了新的弗拉基米爾王權中心)的年輕一支所世襲。在他的兒子尤里•多爾戈魯基(Yury Dolgoruky,1125∼1157年在位)及孫子安德烈一世(Andrew Bogolyubsky,1157∼1174年在位)統治時期,該公國在政治上和文化上均有很大發展,並在下一世紀中維持了多年的統治。13世紀初期,莫斯科公國成了弗拉基米爾大公國內的王族封地,當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兄弟米哈伊爾•赫洛卜里特(Michael Khorobrit)征服弗拉基米爾(1248)並成為兩地的大公後,這個新的位置變得重要起來。涅夫斯基的兒子丹尼爾(Daniel)是後來莫斯科各留里克大公的先輩,他在位時間很久並取得很大成就(1276∼1303),但在他去世時,公國的領土只不過比今天的莫斯科州稍大一些而已。莫斯科的興起以及後來達到空前的重要地位,開始於丹尼爾的兒子伊凡統治時期(1328∼1341),它依靠同金帳汗國的窩茲伯(Oz Beg)汗的合作,並靠他那精明盤算的收益(可能是農業稅的徵收權),極大地擴展了他的公國的影響。



      西南部

      加利西亞(Galicia)和沃利尼亞(Volhynia)在種族上和經濟上與基輔地區以及更遠的其他地區均不相同。農業高度發展;貿易,特別是該地寶貴的食鹽交易,是經過陸路向西發展的。加利西亞在1100年已是一個獨立的公國,在基輔衰落時,它開始壯大。後來,沃利尼亞的羅曼•穆斯蒂斯拉維奇(Roman Mstislavich,1199∼1205年在位)征服了加利西亞,並合併了兩個公國。他的兒子丹尼爾(1202∼1262)統治時期,同加利西亞土地貴族發生的麻煩以及匈牙利人的干涉,削弱了這個公國,並於1240年為蒙古的入侵者所征服。最終,這個地區為立陶宛(沃利尼亞)和波蘭(加利西亞)所統治。

      1223年,當進入前基輔領土的蒙古先鋒部隊在卡爾卡(Kalka)河上徹底擊潰了沃利尼亞-加利西亞-波洛伏齊聯軍時,各個留里克公國一連幾代人都曾斷續地投入了戰爭,通常是同也是不團結的波洛伏齊人(Polovtsian,南部草原上的突厥游牧部落)部族組成一些複雜的聯盟。基輔遭到完全毀滅,諾夫哥羅德專注於商業及其北方的鄰居,加利西亞被內部事務所折磨並愈來愈深地捲入波蘭和匈牙利朝廷的事務中,而顯然是主要公國的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Vladimir-Suzdal)無力抵抗來自草原的組織嚴密的優秀騎兵弓箭手,他們是當代最強大的軍事力量。

      修道院修士和宮廷御用文人編寫的史書出於宗教目的創作的傳說,過分誇大了蒙古人第一次征服造成的破壞程度以及抵抗的猛烈程度。蒙古人的目的是在統一政治體系下復興傳統上跨越中亞草原的貿易,給游牧部落的經濟增添活力。當他們往西推進時,他們十分容易地得到了突厥游牧部落一些群體以及古老絲綢之路上一些城市中絕大多數伊朗人和穆斯林商人的合作,他們遇到最大抵抗來自一些固定的政治中心及擁有土地的王公貴族。羅斯的土地上同蒙古征服的中亞地區有許多十分相似之外。這裡原先也是一個商業帝國,這時分裂成一些相互爭鬥的公國。這裡有控制著聶伯河下游、窩瓦河、頓河一帶的波洛伏齊人和在克里米亞及窩瓦河上游各城市中做生意的穆斯林商人,他們都是現成的的兵員。這些商人帶路,首先(1223)是向克里米亞和窩瓦地區古老的中心博爾加爾(Bolgary)。後來(1236)再次來到博爾加爾,接著前往梁贊、羅斯托夫以及蘇茲達爾的一些城市,再後(1240)才是基輔和加利西亞。

      許多被征服的城市引人注目地恢復了原狀並適應了新的關係。有些城市,如基輔,在蒙古統治時期從未完全恢復,但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地區的城市顯然十分繁榮。在蒙古統治時期以前的任何資料中很少提到的莫斯科和特維爾(Tver)這些新的中心,則是在蒙古時期繁榮昌盛起來的。

      因此,蒙古人的入侵並非到處都是災難。當地的王權中心依然是原來的樣子;有的王公對新統治者進行抵抗,結果在戰鬥中被殺,但在斯拉夫人的土地上從未委任過外國王公。在被征服的烏拉山以西的土地上,蒙古人幾乎沒有留下來;他們將政治和財務的管理權交託給突厥部落的首領及世世代代在此地區活動的伊斯蘭商人。不過,諾夫哥羅德的整個北方地區處在韃靼人的直接控制範圍之外,雖然聰明的市民同這些汗國的統治者保持著恰當的關係。

      朮赤(成吉斯汗的兒子,他繼承了帝國的西部)家族曾一度想使博爾加爾和克里米亞地區的古老中心恢復生機,在放棄這一打算後,便建立了一個新的都城伊蒂爾(Itil,大約在1260年,它遷往現在伏爾加格勒附近的「新薩萊」〔new Sarai〕)這些城市就是後來稱之為「金帳汗國」的商業和行政中心。它的東斯拉夫領土是這個龐大帝國的一些屬國,在鼎盛期囊括克里米亞、從多瑙河到烏拉河的波洛伏齊草原、博爾加爾王國先前的領土(包括盛產皮毛的摩達維亞瓦森林和西西伯利亞的部分地區),而在亞洲,先前的花剌子模王國。包括烏爾根奇(Urgench),則是朮赤家族的文化首都。對斯拉夫土地的統治是通過當地的王公實施。這些王公中有的人大部分時間是在蒙古人的首都度過的。有限的證據表明,起碼在最初一百年中,韃靼統治者們更關心發展貿易而不是掠奪他們的臣民。

      可是,這個多民族的韃靼商業帝國是不穩定的,內部的權力鬥爭削弱了它。1380年,韃靼人在莫斯科大公季米特里•頓斯科伊(Dmitry Donskoy)手下遭到慘敗。韃靼人改組和收復了他們的俄羅斯領土,但金帳汗國再也沒有從14世紀的這些鬥爭中恢復過來。

      金帳汗國瓦解的同時,正值莫斯科、立陶宛、窩瓦保加利亞地區及克里米亞的政治權力上升。經過15世紀初期一系列爭奪王權的衝突後,莫斯科成了大俄羅斯領土上的領袖;不過莫斯科達到這個卓越地位是十分自然的。它處於令人羨慕的東北部,同一切主要河運系統相連,也同大草原毗鄰,靠近主要毛皮產地及農業土地最集中的地區,它還有一批精明、長壽的王公。

      15世紀初,莫斯科的王權衝突以季米特里•頓斯科伊的孫子成功地確立了自己家族的長期統治地位而告結束。頓斯科伊的曾孫伊凡三世(1462∼1505年在位)時期,莫斯科公國發動了一場目的明確、勢不可擋的大規模攻勢,兼併了整個東斯拉夫土地,包括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他的有效的軍事和外交活動極大地擴張了莫斯科的領土,有助於使人們相信他肩負著最終「擺脫韃靼人羈絆」的責任,雖然這個「羈絆」早已自己脫落了。伊凡王朝還發展了一套正規的官僚政治及土地保有權制度。土地授予士兵的制度引起了一場主要圍繞修道院土地的鬥爭,並導致中部地區的自由農民成為農奴。

      伊凡的兒子瓦西里(Vasily,1505∼1533年在位)大大地加強了君主制度,並且還兼併了普斯科夫(Pskov,1510)、梁贊(1521)和斯摩棱斯克(1514)。他也採取措施限制修道院和世俗界對土地的占有,以及附屬於他們的司法豁免權。他推行這些措施,依靠的是正在壯大的官僚集團以及上層文職人員,而不是其權力隨後遭到削弱的大貴族。

      1533年瓦西里死後,他的政策由妻子繼續推行,並獲得若干成功,但在她1538年去世後,各派大貴族企圖取得對國家機器的控制權。在經過10年的勾心鬥角後,一個由官僚、教士和舊莫斯科貴族組成的強大聯盟控制了政府,並採取了一系列改革。這個集團扶持瓦西里的兒子伊凡即位,稱沙皇(他們打算控制他);他們制定一部新的法典,改組了軍隊,並著手改革地方政府。

      史稱「恐怖的伊凡」在即位(1544)後很長一個時期內無疑是一批主要政客手中的傀儡。改革者們試圖使這個成長中的國家的行政機構現代化和標準化是同計畫中的一連串軍事行動有關。1557年,最高軍事領導層內許多人對這些軍事行動之一表示反對。伊凡袒護持反對意見者,首次顯示自己是一個有主見的人。伊凡是一位災難性的壞統治者;他一旦掌握了全部權力,就設法消滅那些在他即位前掌握統治權力的人,甚至摧毀他們建立的政府機器。

      伊凡著名的「沙皇禁苑」(oprichnina)於1564年開始實施,是將王國分散的土地集中作為王室土地置於他的直接控制下,他運用這種手段表示了他對所建立的政府的憎恨和誤解。他建立了一個由諂媚者和雇傭兵構成的新的、簡單得多的官員集團和一個朝廷,動輒使用恐怖手段並迫害那些對國家現代化做出許多貢獻的集團。「沙皇禁苑」的破壞性由於伊凡在此期間捲入了代價高昂且更具災難性的利沃尼亞戰爭而達到高潮。1584年他去世時,這個他要從其締造者們手中加以改造的國家已成一片廢墟。

      這時莫斯科的控制權落到了鮑里斯•戈東諾夫(Boris Godunov)手中,他的姐妹嫁給了伊凡唯一倖存的兒子。戈東諾夫(1598∼1605年在位)顯然成功地修復了伊凡時期造成的許多破壞。在他統治期間,除了同瑞典人進行一場短時間的戰爭並取得勝利外,一般是和平的,他重新推行該世紀中期曾實施的一套現代化標準化的政策。有些問題,如著名的大貴族的不滿和反對繼續存在。爭奪王位的第一個偽季米特里在波蘭人的支持下向莫斯科進軍。他的支持者很快遭到失敗,但幾週後戈東諾夫也突然死亡,於是大貴族發動了反對戈東諾夫家族的政變,並使季米特里登上沙皇寶座。此後一個時期即是聞名的混亂時期(Time of Troubles,1606∼1613)。混亂籠罩著莫斯科中部地區,季米特里隨後被殺害,接著出現了第二個偽季米特里,同時發生了波蘭的入侵。各種派別團結一致反對波蘭人,並於1613年選舉羅曼諾夫(Michael Romanov)為沙皇。

      在15和16世紀社會和經濟生活的不斷變化中,發生了3個相互聯繫的進程︰經濟呈穩步增長勢頭;中央政府的權力得到擴展;貴族侵占先前由自由農民擁有的土地,與此相伴的則是大批農民淪為農奴。這個時期也被認為是大俄羅斯文化興起的年代,這主要是由於大俄羅斯居民在一個穩定的、中央權力不斷增強的君主政體下不斷壯大和興旺的結果。在政府嚴格的政治控制下,教會取得了對該王朝的文化、作風及思想方式的控制,產生了一種由民族主義的、專制的、東正教會的諸多因素構成的罕見的混合物,從而變為上層莫斯科的文化。

      羅曼諾夫政權用了十多年時間使自己在政治上站穩腳跟,並恢復經濟和社會秩序。政治上的復原主要得力於倖存的中央官僚機構和寡頭政治集團。後來的發展則由這些集團在17世紀的成長、鞏固以及幾乎不受阻礙的自然擴張所決定。在混亂時期結束時,官僚機構的職能由主要大貴族及專業行政官員進行運作;在一百年間,商人階級、全體貴族以及教士成了它的無所不在的系統的一部分。中央權力的擴大輕易地壓倒了其他一切政治和社會勢力,其原因是地方機構的脆弱以及缺乏獨立的教會和社會權威。

      這些過程反映在1649年的大法典中,這部大法典是1833年以前俄羅斯法律的基礎。它置教會事務於國家管轄之下;它使農奴制度合法化;它列舉了各種反君主「言論和行動」的罪行。政治方面,在17世紀經過同波蘭的多次戰爭後兼併了東烏克蘭。宗教方面,當尼康(Nikon)牧首在1650年代推出一系列改革方案後,東正教會發生了分裂,這些政策涉及教士的職責、簡化禮拜儀式,以及根據希臘文訂正宗教書籍。這引起了宗教界和地區的強烈反抗。政府支持改革派,並打擊了「舊禮儀派」。



      從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

      彼得一世登上王位(1689)標示著17世紀的結束。彼得一世即位所開創並確立的社會、制度和智力的趨向主宰俄羅斯達兩個世紀之久。彼得小時候就同居住在莫斯科的西歐人接觸甚多。這種交往點燃了他對航海和機械技術的興趣,並給他提供了一個更加自由的社交環境以及更能激發智力的氣氛,這是他在其他地方根本得不到的。他決心將這種更有活力和「開放」的生活方式引入俄羅斯。



      俄羅斯在亞洲的擴張

      彼得為保衛俄羅斯南部邊界,防禦克里米亞韃靼人的入侵,創建了第一支俄羅斯海軍,但是反對瑞典的北方戰爭(1700∼1721)是他整個統治時期的當務之急。他打敗瑞典人使他得以控制芬蘭灣和波羅的海東岸地區。彼得在從瑞典人那裡奪得的土地上,建立了一個新的給人以深刻印象的首都聖彼得堡。它的建設付出了3萬多人的生命並吞噬了公共和私人的大量財富,但是新首都也象徵著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重心向西歐的轉變。1721年後,彼得在一次打敗波斯人的戰爭中,又擴張了帝國南部沿海的邊界。

      彼得正式將莫斯科沙皇國改為全俄羅斯帝國,並在1721年同瑞典締結的和約中,接受了皇帝的稱號。彼得沒有突出自己,而是突出了自己政府的職能,並為行政機構的現代體系奠定了基礎。在新的行政機構中,工作成績是任命和提升的主要標準。為了實現這一點,彼得頒布了「官階表」(1722),它是19世紀下半葉以前所有國家官員(軍職、文職、宮廷)的職務的基本結構。其中畫分成14級;理論上,一個人必須從最低一級(第十四級)開始,升擢則根據功績和資歷。在某種意義上,「官階表」為所有官職開闢了建功立業的道路,並使官員階級平民化;但由於官員職務要由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來提任,因此只有少數人,即貴族階層和教士階層有這種資格,此種情況一直延續到18世紀後期。

      出於對合格人員的需要而制定的「官階表」同樣也決定了彼得對幾個社會階級的政策。各個集團成員傳統上為國家所盡的義務由彼得賦予了現代的合理的形式。這種改革將傳統的社會階級轉變為按功能分成的階級,它們像是一些幾乎無法從中脫離的團體。對於貴族來說,服務是終身的、正規的和永久性的。彼得要求貴族將受教育作為服務的先決條件。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學校,學習便成了貴族的生活方式的特徵。

      農民的身分雖然是農奴,卻同村社及他所耕種的土地保持傳統的關係;但彼得為防止偷稅漏稅現象發生,制定了一個新的稅收單元——「魂靈」,即每個達到勞動年齡的男性農民,地主擔負著向他自己的每個魂靈徵收稅款的責任。這樣一來,農民僅是稅收冊中的一個項目,他可以根據主人的需要或一時的興致被轉移、出賣和交換。農奴實際上同奴隸沒有什麼區別。

      彼得作為一個具有世俗心態的專制君主,不大看重教會。當牧首於1700年去世後,彼得沒有指定繼承人;最後,他於1721年建立了一個教會官僚機構︰由幾位主教和一位皇帝的世俗代表組成的主教公會。教士階層的成員變成嚴格世襲的;教士集團被改變成一個封閉的政府的宗教僕人階層,不讓他們接觸新引進俄羅斯的世俗文化,取削了他們傳統的道德方面的權力。

      那些使彼得統治時期成為俄羅斯歷史上最具發展潛力的變化,不是行政機構的改革和軍事上的征服,儘管這些也意義重大,而是國家的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改變,至少是在行政部門的貴族階層中的改變。外國的觀察者大肆宣揚彼得下令貴族必須剪掉鬍子、穿西裝,參加舞會和晚會,以及學習喝咖啡等。但這些只是更為深刻的種種變化的外在標誌,這些變化將在一代人左右的時間內使受教育的俄羅斯貴族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的成員。

      或許,最重要的是,彼得一世的統治時期標示著俄羅斯教育和文化生活的一個新時期開始。彼得是大規模引導世俗教育並使之成為國家全體公務人員必修課的第一人。

      當代的人以及後來若干代人一致認為彼得時期是革命的,它的主要成就是征服波羅的海沿岸及海地區;但更為重要的事實是,在他統治期間,俄羅斯成了歐洲的主要強國,同主要貿易大國建立正常的交往。彼得統治時期是同俄羅斯過去的一次徹底決裂,還是僅僅是17世紀開始的趨勢的頂峰,這個問題可以討論;但有一點十分清楚︰彼得時期是俄羅斯歷史一切爭論的中心。

      1725年彼得52歲時意外去世,留下了兩個主要的制度性質的問題未能解決。一個是王位繼承問題,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不僅因為彼得沒有選擇自己的繼承人,而且還因為在該世紀的其餘年代,幾乎任何一位有影響的人物或團體都不關心一位統治者的選擇。第二個問題是,缺少對帝國政策進行計畫和控制的穩定的中央管理;與此緊密相關的是誰在制定帝國政策上起決定作用(即「統治集團」的實質及其與專制君主的關係是什麼)。由於這兩個問題未能解決,造成了聖彼得堡和莫斯科的動盪不定的氣氛,使得從1725年到凱薩琳二世1762年即位這段時期很難說是舉國一致和有意義的。

      由於缺少中央管理機關,政府事務常常由皇室的親信或親戚來管理。他們中許多人是日耳曼血統,當地人不喜歡他們,但在彼得死後那段時間,他的行政改革已結出果實。「官階表」成了獻身於國家利益的公職人員階級的基本框架。大體上,進入這個官員階級的門是向一切人敞開的,只要他具備必需的技能和教育,教士和非俄羅斯族地主的子弟也不例外。可是事實上,官階表上的提升只有個人的功績和表現受到統治者的認可,或者更為可能的是,受到接近統治者的高官顯貴的認可,才能實現。這種個人因素在正式的晉陞制度上起著重要作用,最值得注意的是,它決定著政府和軍隊的統治層中最上層的人員結構。這個集團成了一群幾乎是永久的統治精英,他們吸收自己的成員並促進與自己最有直接關係的家族的利益。這個制度的順利推行鞏固了彼得的各項改革,對外政策取得了若干成就,國家的國力和財富有了普遍增長,儘管這個時期統治者們的能力不大,親信們管理不當。

      1762年的一次宮廷政變將一位最傑出的彼得繼承人推上王位。凱薩琳是一位德意志窮親王的女兒,15歲時來到俄羅斯,嫁給王位繼承人,即後來的彼得三世。她在一個為爭奪皇位而進行勾心鬥角的氛圍中長大成熟。她的丈夫的個人作風在聖彼得堡社會不得人心,他的親普魯士政策引起了普遍不滿。這使凱薩琳毫無困難地獲得參政院成員、高級官員以及皇家衛隊(由她的情夫奧爾洛夫〔Grigory Orlov〕及其兄弟指揮)軍官的支持,從而推翻了他。

      凱薩琳統治時期(1762∼1796)是俄羅斯帝國大擴張時期。她參與了瓜分波蘭,並為俄國獲得了整個波蘭東部及先前的立陶宛大公國。在南方,她得到了黑海北岸及克里米亞。在烏拉山以東的大草原上以及沿海一帶也進行了擴張。與此同時進行的是在南方實行大規模向外殖民及安置農民,其結果是建立了一批重要的南方城鎮,如敖得薩。農奴制也擴張到這些畫分給俄羅斯貴族的新開發土地上。這種擴展加重了烏克蘭和俄羅斯農民的苦難及對他們的剝削,而農民的苦難則爆發為1773∼1774年席捲整個俄羅斯歐洲部分的農民暴動,這次暴動的農民領袖是哥薩克人普加喬夫(Yemelyan Ivanovich Pugachor)。農民暴動雖然取得了若干勝利,但最後還是被政府軍隊所鎮壓。

      普加喬夫暴動暴露了地方管理的缺陷,從而對地方一級進行了一系行政改革。帝國被畫分為若干省,每個省設一位省長。雖然這個新的制度促進了當地上層階級中有能力有文化人士的責任感,由他們代行某些行政職能,但是農奴和下層階級發現,沒有任何人出來保護他們的利益。

      凱薩琳沒有對中央政府的行政職能進行重大改革,彼得時期制度的主要結構上的缺點依然保留下來,即缺少一個配合政府有關方面解決各種衝突以及設計政策和監督執行的機構。她修訂法典(自1649年以來實行的),並召集一個除私人農奴外各個階層選出的代表組成的委員會以討論重大事件。凱薩琳為這些舉措發布的詔令,主要是受西方政治思想家的啟發;但是它完全不是為一部自由主義法典提供藍圖,而是強調需要有專制制度及強大的中央機構。1768年,這個委員會被解散。

      凱薩琳的社會政策的目的是引導貴族階層參與文化和經濟活動,努力減少他們對擔任國家職務的依賴。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她給予貴族開發和開採他們莊園地面和地下資源以及經營其莊園及農奴所生產產品的專營權。貴族還得到了對所居住莊園的所有權的壟斷,這事實上是將對農奴的所有權限定給了貴族階層。

      在凱薩琳統治時期,世俗教育也有了改進,因為這是職務晉陞的先決條件。宗教教育也很重要,不僅因為它培養未來的教區人員,而且還要靠它充實政府的中級與高級官吏,以及產生第一批俄羅斯本土的院士、學者及科學家。智力發展的趨勢同時在受教育的俄羅斯人中喚起了民族自豪感以及一種認為俄羅斯有辦法使自己上升到歐洲大國的文化和政治水準的情緒。可是,政府並不總是喜歡這種趨勢。1790年出版的拉季舍夫(Aleksandr Radischev)的《從聖彼得堡到莫斯科旅行記》(Journey from St. Petersburg to Moscow)一書描述了農奴們的非人地位以及他們主人的腐化生活,它提出警告,這些現象不僅威脅現存秩序的穩定,而且也威脅俄羅斯作為一個國家的存在。凱薩琳被這該書所激怒,她逮捕了拉季舍夫並將他流放到西伯利亞。他成了俄羅斯精英中第一位政治殉道者;他的書和他的命運預示著知識分子和政府間的對立狀態支配著整個19世紀的俄羅斯歷史。

      俄羅斯進入19世紀時,出現了一個希望改革他的帝國使之有益於自己臣民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他的希望落空了,主要是因為拿破崙的侵略行經將亞歷山大的注意力轉移到外交和國防上。俄羅斯充足的人力和有限的財力在戰爭中均消耗殆盡。雖然如此,當拿破崙於1812年入侵俄國失敗後,俄羅斯是以歐洲最大的陸上強國及第一個在歐洲大陸打敗拿破崙的勝利者出現在世界上。在這些戰役中取得的巨大聲望一直保持到該世紀中葉。1815年後,亞歷山大主要關心的是宏偉的國際和平計畫。當他全神貫注於外交和宗教時,治理俄羅斯的是一些保守派人物,他們依靠軍事勝利的支撐,堅持既定的秩序、農奴制等等。可是,受過教育的俄羅斯人卻相信變革是必要的。1820年代初,共濟會及其他祕密團體十分活躍。在他們深思熟慮的各種計畫中,產生了推翻政府的陰謀。這些陰謀分子得知亞歷山大去世,計畫於1825年12月採取行動,因而被稱作12月黨人,他們被擊敗並被逮捕,5人被處死刑,更多的人被判處年數不等的徒刑。亞歷山大的繼承人尼古拉一世深受這些事件的影響,決心反對任何重大政治改革。在1848年歐洲發生革命後,他對一切變革的反對,他對甚至溫和的自由思想的懷疑,以及他對愚民政策的審查制度的堅持,均達到了頂點。

      亞歷山大一世及尼古拉一世時期的俄羅斯是受官僚制度的統治。彼得大帝之後各代統治者為建立一種歐洲型的行政機構的努力,只取得部分成功。該世紀中葉的俄羅斯官僚政治兼有1750年代中歐官僚政治的特點及彼得大帝以前俄羅斯的特點。「服務精神」的基礎,對於絕大多數俄羅斯官員來說,只是對沙皇的卑躬屈節的服從,而非歐洲各國所理解的是為國家服務。俄羅斯官僚們所迷戀的是官階及地位,因為這是政府唯一能激勵他們的手段。

      普通官僚是一些平庸的人物,但其人數在穩步增加。他們的薪俸十分微薄。造成政府貧窮的原因,一方面是經濟落後,另一方面是從貴族那裡實際上徵不到稅,第三個方面是進行戰爭的龐大費用——不僅大的戰爭,而且還包括在高加索進行的長期殖民戰爭。政府官員受教育程度很低。責任的集中意味著決定的遲緩,拖延多年的事屢見不鮮。居民中的大批猶太人和異教徒受到各式各樣的法律限制。貪污腐敗現象大量存在。

      這個世紀的上半葉,農奴的地位沒有發生明顯變化。雖然許多人相信,制度迫切需要改革,但似乎沒有容易的解決辦法。如果廢除了農奴制,有的權力機關就得安分守己,而且現存的官僚機構也是十分不適當的。大多數農奴主認為制度應保持下去,任何形式的解放農奴都會使許多人遭到經濟損失,因此這個制度原封不動地保留下來。到該世紀中期,在總數約為7,000萬的人口中,農奴的人數大概為4,700萬。

      19世紀俄羅斯帝國儘管存在明顯的國內問題,仍進行了引人注目的擴張,特別是在亞洲。在高加索,喬治亞王國於1801年自願與俄羅斯合併。喬治亞的其他小公國則在此後數年內被征服。波斯於1813年割讓了北亞塞拜然,1828年割讓了亞美尼亞的埃里溫(Yerevan)省。1840年代,俄羅斯確立了對哈薩克游牧民族的統治。在遠東,俄羅斯船隊在1849年勘探了黑龍江下游地區並發現了庫頁島與亞洲大陸之間的海峽。1799年建立的俄美公司控制了阿拉斯加的部分海岸和一些島嶼。在歐洲,1809年俄羅斯從瑞典手中得到了芬蘭。所有這些收穫,使得俄羅斯在19世紀成了一個多種語言及多種宗教的帝國。這時只有大約一半居民是講俄語和信仰東正教。東正教同其他基督教派相比,此時在某種程度上有了更多特權;全體基督教徒較之穆斯林有更高的社會地位;而猶太人則較後者處於更不利地位。合法性的基礎,則是對沙皇的服從。

      波蘭對俄羅斯統治的不滿是19世紀斷斷續續出現的問題,雙方都要求得到兩國間一度屬立陶宛大公國的土地。在為得到立陶宛進行的活動中,波蘭人的希望落了空,這或許是1820年代末華沙和聖彼得堡之間不斷加劇緊張關係的唯一最重要原因,事態發展的頂點是1830年11月爆發的波蘭人起義及1831年俄國和波蘭軍隊間爆發的戰爭。波蘭人被打敗,它的憲法被廢除,一項俄羅斯化政策開始實施。

      19世紀俄羅斯與土耳其的關係也是至關重要的。長期的對土政策是確保俄羅斯運輸穀物的船隻有通過黑海的出海口。通過外交談判和戰爭,俄羅斯在這個地區取得了一系列進展,主要的有為俄羅斯兵艦開放黑海水域及割讓比薩拉比亞(Bessarabia,摩達維亞);然而歐洲各國對土耳其事務的關懷以及基督徒在近東的處境,導致了俄國同英、法和土耳其在克里米亞進行的戰爭。儘管在高加索取得了一些勝利,以及在塞瓦斯托波爾(Sevastopol)進行了持久的防禦戰,這場戰爭俄羅斯是被打敗了,它的最高軍事指揮部丟了臉。

      克里米亞戰爭的失敗使俄羅斯的落後變得十分明顯,實現現代化的第一步便是廢除農奴制。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1855∼1881年在位)使農民從農奴地位解放出來,並採取步驟使他們成為土地的擁有者。這些條款在許多方面,或者說絕大部分,對農民是不利的。它引起爭論的地方是,改革的主要受益者既非農民也非土地擁有者,而是國家。國家的行政管理現在擴展到村一級,在這裡,經選舉產生的最低一級權力中心是村社,但在解放後的幾十年間,還是有少數殷實的農民做到了自主並且逐漸富裕起來。

      雖然許多農民的地位有了改善,但農業依然處於落後狀態,貧窮較之富裕以更快的速度增長。造成這種狀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對農業漠不關心。政府的經濟政策是受增強國力和軍力的願望所驅使。農業主要被看作是支付工業和軍隊費用的主要收入來源。人口過剩也起了一定作用。用在農業中的勞動力,按每一耕種單元及相應的產量計算,都遠遠多於西歐。農民村社有權根據家庭需要重新分配土地以及命令全體成員實施輪作制,但由於辦事效率不高,也使困難增加。這樣做的結果,妨礙了那些有進取心的農民,而保護了無能者。

      解放農奴後,還實行了一些重要改革。1864年,在省和縣一級實行新的議會選舉制度。這些議會的名稱叫地方自治會(zemstvo),由包括農民在內的一切階層選舉產生。地方自治會有權徵稅並將資金用於學校、醫療機構、道路及其他社會服務措施。司法改革按歐洲的模式進行,並於1870年在俄羅斯的主要城市進行了市政府選舉。

      儘管採取了這些改革措施,革命活動仍在繼續發展。許多農奴及激進知識分子對農奴解放感到失望,特別是因為先前的農奴必須購買他們畢生在其上勞動的土地。此外貴族中自由派人士強烈要求建立某種形式的全國性代議機構和協商機構。有些革命團體暗示了社會主義思想,有的則熱衷於恐怖主義和進行反對國家的陰謀。1881年,這位解放了農奴和進行了其他改革的沙皇亞歷山大二世遇刺身亡。

      他的繼承人亞歷山大三世(1881∼1894年在位)考慮了許多繼續改革的計畫,但是決定重申專制政體的原則不容改變。一個反動階段來臨了。教育受到限制,地方自治會的活動受到牽制,農村村社被置於嚴密的控制下。民選的保安官一職被取消,而官員們對平民,特別是對貧困階層保持著一種傲慢的輕蔑態度。對猶太人及基督教其他派別成員的歧視性法律,仍是普遍的不公正、苦難及怨恨的根源。

      這些壓制政策曾有過一時作用,但是隨後幾十年的經濟發展,造成了新的社會緊張氣氛,並孕育出了新的社會團體,活躍的反對派從中再一次發展起來。地方自治會同中央權力機關的衝突日益增加,他們為社會進步所做的一切工作,即使是非政治性的,也遭到阻撓。1890年代後期,其目標是建立協商性質國民會議的溫和自由派在選舉產生的地方自治會會員中有強大的影響力,地方自治會會員大部分是擁有土地階層的成員。在城市中的專業人員階層,態度則更加激進,同時具有自由主義和社會主義的成分。一個工業工人階級的壯大成長,為社會主義運動提供了群眾基礎,到該世紀末,甚至在農民中間也開始對政治表現出一定程度的興趣。

      這時,社會革命黨從俄羅斯正在成長的知識分子階層中補充了新的成員。他們都是受過良好教育的公民,對於他們來說,現存的政治和社會制度是無法接受的。19世紀後期年輕的革命黨人中,東正教教士或與教會關係密切人士的子弟,占有顯著的高比例。沙皇的專制統治使他們厭惡,但並不反對一般的專制制度。他們展望著一種善良的專制制度。

      19世紀末俄羅斯革命的社會主義分為兩個主要潮流;社會革命黨人希望在農村村社的基礎上建立一種社會主義制度;而社會民主黨人相信,未來在於工業化和工人階級。社會民主黨人又分為列寧的布爾什維克和由一些其他派別組成的孟什維克。說列寧熱衷於嚴格紀律,而孟什維克的目標是建立西歐型的群眾勞工運動;說孟什維克比布爾什維克更願意同非社會主義的自由派合作;說列寧比孟什維克更加關心農民這個潛在的力量;這是一種過分簡單化的說法,但它是可以允許的。

      19世紀後期,教育方面的進展並未與人口的增加保持同步。到世紀末,正在大學受教育或受過大學教育的人數還不到總人口的0.1%。他們絕大多數是貴族或官員的孩子。這個時期,在校上學的兒童還不到全部學齡兒童的1/3.長期忽視教育再也不能用全然落後或缺乏資金來解釋了︰如果俄羅斯的統治者想到教育的重要性,它是能夠擔負起一個現代教育制度的費用的。然而在俄羅斯,19世紀是有著巨大文化成就的世紀。這個時期俄羅斯文學巨匠的名字有普希金、萊蒙托夫、果戈里、屠格涅夫、杜思妥也夫斯基、托爾斯泰及契訶夫。作曲家有葛令卡、巴拉基列夫(Mily Balakirev)、鮑羅定、穆梭斯基、林姆斯基-高沙可夫及柴可夫斯基。著名的科學家有羅蒙諾索夫(18世紀)、門得列夫及巴甫洛夫。

      俄羅斯儘管內部存在弱點和失敗,但19世紀後半葉在亞洲繼續進行顯著的擴張。1860年,俄羅斯得到了黑龍江以南太平洋沿岸的長條地帶,並開始建立海參崴海軍基地。1875年,它得到了整個庫頁島的控制權。在此同一時期,突厥斯坦和突厥人有條不紊地被征服。在遠東同日本的關係由於該世紀末俄羅斯支持中國的利益以及隨後併吞遼東半島而變得緊張起來。俄羅斯在旅順建立了海軍基地,並得到了修建一條貫穿中國東北的鐵路的權利,這條鐵路為俄羅斯擁有。當尼古拉二世(1894∼1917年在位)拒絕承認朝鮮為日本的勢力範圍後,兩國關係惡化了,日本於1904年2月8∼9日夜對旅順港的俄國人發動了襲擊。

      日俄戰爭(1904∼1905)象徵沙皇俄國末日的開始。一次決定性的國際軍事行動的失敗與國內的暴亂及革命同時發生,使俄羅斯國內發生了重大變化。在整個戰爭期間,政治上的不滿增長了,而城市無產階級的經濟狀況惡化。1905年1月22日(舊曆1月9日)星期天,一大群工人在一名叫加邦(Georgy Gapon)的神父率領下向冬宮前的廣場行進。軍隊向人群開火,傷亡數百人。隨著流血星期日而來的是愈來愈擴大的混亂。有罷工、工人遊行、巷戰、農民暴動,以及在陸軍和海軍中發生的兵變。在非俄羅斯人居住地區,混亂特別嚴重。1905年的革命運動於10月以全國範圍的鐵路罷工及在聖彼得堡建立工人代表蘇維埃(會議)達到高潮。尼古拉二世面臨崩潰的威脅,於是發表聲明同意召開國會會議。在以後數週,一系列法律確立了稱之為國家杜馬的各項權力及其選舉的程序。

      1906年選舉產生的第一屆杜馬有一個左翼多數派。非俄羅斯人有了充分的代表,但是俄羅斯的保守派則占微弱多數。杜馬和沙皇部長們之間的合作證明是不可能的。杜馬要求的改革——將地主的莊園有償或無償地重新分配給農民;大赦政治犯;給予猶太人和宗教界的反對派平等的權利;給波蘭以自治權——都是政府不能接受的。經過兩個月的僵持後,沙皇解散了杜馬,新總理斯托雷平(Pyotr Stolypin)根據法令進行統治。農民暴動遭到無情鎮壓。到1907年初,最後的一些激動人心的革命事件均已過去,軍隊的紀律恢復了,警察開始進行有效的活動。1907年舉行了第二屆杜馬選舉,數月後再次遭到解散。第二次解散後,選舉法進行了修改,對選舉權作了有利於上層階級不利於農民、有利於俄羅斯人不利於其他民族的限制。

      在1904到1917年間,召開了兩次以上杜馬的會議,但是沙皇政府仍然維持著19世紀那樣的專制統治。儘管如此,國家生活中出現了值得注意的進展。政黨以及公共集會和公開的政治辯論現在都有。新聞界也比較自由。工人可以組織工會,雖然罷工是非法的。中央政府不再妨礙地方政府。初級教育在質和量上都有了進步。雖然條件和前景都有了改進,但受教育的男男女女仍有許多不滿;而知識分子在感情上對該政權的疏遠只是勉強有些縮小。

      斯托雷平主要關心的,除了恢復秩序外,就是改善農業。他採取措施促成農民村社的解體以及建立個人農場,並且最終認識到,農業需要政府進行投資,不能為了某些經濟利益而單單從農業榨取。1911年斯托雷平的遇刺身亡及1914年爆發的大戰打斷了他那場短命的改革。他死後,政府回復到原來的狀態︰一位軟弱、優柔寡斷的沙皇,周圍是一群勾心鬥角的官僚及阿諛諂媚之徒。在這些年裡,宗教投機分子拉斯普廷利用自己能用催眠術控制唯一的王子阿列克謝(Aleksey)所患的血友病,在宮廷內對皇后產生了重大影響。

      1914年爆發的戰爭的直接原因是奧地利大公斐迪南(Franz Ferdinand)被塞爾維亞民族主義分子刺殺,但是19世紀歐洲人熱衷於搞聯盟以及在有關巴爾幹斯拉夫人的地位和生活條件上俄羅斯對土耳其的傳統的好戰態度,為這場戰爭輕易地鋪平了道路。1908∼1909年的波士尼亞危機後,俄羅斯的政策為巴爾幹事務所吸引,在那次危機中,德國使俄羅斯公開地丟了臉,被迫撤銷了對塞爾維亞的支持。在以後的幾年中,俄羅斯的外交活動是努力組織包括土耳其在內的巴爾幹國家的反奧同盟。這個活動沒有成功,但是1912年俄羅斯成功地組織了塞爾維亞-希臘-保加利亞的反土耳其同盟。1913年爆發的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再次將保加利亞置於奧地利陣營。當奧地利於1914年夏對塞爾維亞提出要求時,俄羅斯面臨著極其嚴重的困境。如果它拋棄塞爾維亞,它將失去整個巴爾幹,並增加對它作為法國有用的伙伴的懷疑;在那一事件中,俄羅斯也很可能使自己自然地成為德國的一個附庸國。另一種選擇是使巴爾幹衝突升級。按照1914年通常的明智做法,俄羅斯採取第二種選擇必定被認為是合情合理的。這一決定也必然為俄羅斯帝國政權的滅亡分擔了部分責任。

      1914年,法俄同盟表明了它的重要性。俄羅斯在東線的進展防止了德國迅速在西線對法國取得勝利,但是俄羅斯對東普魯士的入侵卻遭到失敗,造成約15萬俄羅斯人被俘。土耳其作為德國的盟國參戰是一場大災難,它不僅在高加索開闢了一條新戰線,而且由於海峽關閉,協約國的大量供應品無法運進俄羅斯。俄軍嚴重缺乏軍火。1915年5月,同盟國在波蘭發起攻勢,占領了大量領土。到秋天,俄羅斯損失兵力超過100萬人。

      這些災難在國內激起強烈不滿。在杜馬和新聞界出現了要求建立一個「能博得國民信任的政府」的呼聲。沙皇忽視了這種呼聲;他堅持擔任作戰部隊的最高指揮,將一批能力平庸的部長留在首都,很難說這些人竟然是政府。經濟狀況惡化了。人力的動員使工業和農業均遭到破壞;交通運輸超過負荷;軍事當局專橫地干預民間的各種需要;物價的上漲速度大大快於工資;各種物資嚴重匱乏,甚至糧食也嚴重短缺。工人階級的不滿增加了。

      雖然軍事形勢在1916年有了進展,但公眾輿論卻沒有變化。政府官員同地方自治會及自治區進行了毫無必要的鬥爭。沙皇的部長們證明是極其無能和不得人心的。拉斯普廷於1916年12月被暗殺,進一步使皇帝不知所措。1917年1月,首都的食物供應惡化了。3月初,罷工、遊行及領取救濟食物的大批漫無目的的人群蜂擁至街頭。有些兵營發生譁變,事態變得很清楚,部隊不會再向人群開火。在重新命名的彼得格勒(聖彼得堡),成立了工人和士兵代表蘇維埃,沙皇令其休會的杜馬也建立了常務委員會。根據蘇維埃與杜馬委員會達成的協議,建立了一個臨時政府。3月15日,它的使者來到普斯科夫,沙皇曾打算從這裡的軍事指揮部返回首都,但因受阻未能成行。他在這裡向他們交出了退位書︰舊俄羅斯君主政體的一千年歷史到此結束了。

      1917年以來的蘇聯

      臨時政府面臨一系列困難及有爭議的問題。食物短缺和不斷惡化的經濟危機沒有近期的解決辦法。俄羅斯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造成這些困難的原因,因而產生了一些令人痛苦的問題。首先,推翻了君主政體的革命形勢使灰心喪氣的居民的各個部分的潛在不滿和要求都得以釋放。一年的時間即將過去,群眾的政治情緒變得愈來愈激進,農民要求土地,工人要求食物和對工廠進行管理,士兵要求結束戰爭,少數民族要求獨立,這些要求的呼聲愈來愈高漲。

      二月革命時,列寧在瑞士,托洛斯基(Leon Trotsky)在紐約,史達林在西伯利亞。布爾什維克只是一個沒有明確目標的小黨。列寧譴責了臨時政府,並取道德國、瑞典和芬蘭回到彼得格勒。他回來後,立即號召推翻臨時政府,並呼籲「一切權力歸蘇維埃」。他迅速說服布爾什維克黨採取這個立場並使它投入一場為贏得愈來愈激進的俄羅斯大眾的忠誠而進行的組織和宣傳運動。該黨很快獲得了民眾的支持,而孟什維克和社會革命黨人則相反受到冷落,這反應在布爾什維克代表的人數在蘇聯有了長足增長。



      可以看出,像科爾尼洛夫(Lavr Kornilov)將軍在8月發動的反對總理克倫斯基(Aleksandr Kerensky)的反政變這類事件,迅速地削弱了公眾對臨時政府的支持。由於無法控制的通貨膨脹及食物嚴重短缺,群眾的革命情緒發展到了採取直接行動的程度。農民開始占領和劫掠地主的莊園。罷工不斷發生,工人們開始在工廠實施「工人管理」。基輔和赫爾辛基的民族主義領袖已使烏克蘭和芬蘭實際上取得獨立。軍隊開始瓦解,因為部隊中的農民都開小差回家去參加分田了。城市中的預備役部隊害怕被派往前線,愈來愈來受到布爾什維克的影響。

      針對這個日益混亂的環境,布爾什維克是唯一願意承認群眾的最極端要求的政黨。到9月中旬,他們在蘇維埃中獲得了一系列政治勝利,贏得了對彼得格勒和莫斯科這些關鍵地區的蘇維埃的控制。

      這時列寧要求布爾什維克奪取政權,並公開號召武裝起義推翻臨時政府。臨時政府遷都莫斯科的計畫招來了一連串流言蜚語,說彼得格勒將放棄給德國人,以便使革命瓦解。利用由此而引起的恐慌,布爾什維克說服彼得格勒蘇維埃聲明自己通過其軍事革命委員會擁有對衛戌部隊的緊急權力。臨時政府被蘇維埃發表的有權控制衛戌部隊的聲明所激怒,於11月6日(舊曆10月24日)晨派部隊封閉了布爾什維克報紙。這一行動被布爾什維克看作是一場反革命政變的開始。他們調來了同情自己的部隊及工人赤衛隊保衛蘇維埃,但卻發現,政府實際掌握的部隊幾乎不存在。到了晚上,由於城市大部分已為自己所控制,布爾什維克的領袖們開始了一個更加周密的接管公共設施及政府建築物的計畫。到11月7日晨,布爾什維克宣稱臨時政府已被推翻。那天夜晚,實際上是不流血的包圍和俘虜冬宮內的政府部長們,不過只是個蒼白無力的尾聲罷了。

      布爾什維克的勝利是一系列因素造成的︰優良的組織,巧妙地駕馭群眾情緒的能力,列寧的專心致志的領導;但是,總的來說,他們的成功更多是運氣好和政府方面由於意見分歧和錯誤而未能履行職責。

      蘇維埃政府不失時機地通過一系列全面的法令宣布了自己的革命意圖。私有財產被廢除,土地歸耕種者所有。呼籲立即休戰。銀行收歸國有,法院及警察局由革命法庭及工人衛隊所取代。教會和政府分離,階級特權被取消,確立男女地位平等,改革曆法使之符合西方的習慣。其他政黨和派別遭到禁止,同德國簽訂了結束俄國參戰行動的《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將波羅的海沿岸諸省、波蘭、烏克蘭、芬蘭及高加索交由德國、奧地利和土耳其占領。列寧以大多數俄國居民和經濟資源為代價,贏得了鞏固自己統治的「喘息機會」。

      對於蘇維埃政府來說,相對的和平鞏固時期由於1918年5月內戰的爆發而結束。雖然戰鬥十分激烈,而且還有一些國家進行了干涉,但白軍或反蘇維埃方面的目標在政治上相當脆弱,如他們有獨裁主義的傾向,不願讓農民得到土地,對待非俄羅斯少數民族,特別是對猶太人態度苛刻。共產黨人有著國內交通方面的優勢以及人民抵抗外國干涉的氣概。在一系列勝利中,紅軍重新占領了許多根據《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喪失的領土。曾經處在同盟國庇護下的獨立國家,烏克蘭、喬治亞、亞美尼亞及亞塞拜然,當地的共產黨人取得了建立新的蘇維埃共和國的權力,並根據條約同俄羅斯聯繫在一起。

      俄羅斯內戰產生的絕望和忿怒情緒使共產黨的統治迅速轉變成恐怖主義的一黨專政。在對反對黨派進行鎮壓的同時,共產黨內的獨裁傾向也日益得到發展。該黨迅速強化內部組織並接受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對黨的決定必須以鐵的紀律予以服從,上級黨組織的決定對地方黨組織自動有約束力。

      隨著1918年內戰的突然爆發以及一黨專政的出現,共產黨拋棄了自十月革命以來在經濟和社會方面所採取的相對漸進的作法。1918年6月,開始對大型工業實行全面國有化,試圖以此使俄羅斯社會直接進入無階級的共產主義理想社會。經濟形勢急遽惡化,到1921年,在共產黨內外均出現反對情況的緊急時刻,正如已知道的,戰時共產主義的試驗被迫承認為一次失敗。工業處於停頓狀態,農村因徵糧引起的騷亂正動盪不安。罷工雖然非法,但在主要城市均有發生。1921年喀琅施塔得(Kronstadt)海軍基地發生的水兵兵變,使列寧和共產黨宣布結束戰時共產主義,並作為戰略退卻,實行新經濟政策。

      列寧對新經濟政策做了解釋,說這是一次從暫時無法達到的共產主義目標向國家資本主義的退卻。貨幣制度及市場經濟恢復了。允許農民在履行納稅義務後自由出售其產品,大部分商業企業和許多小型工業恢復私營,容許出現一個由稱作耐潑曼(Nepmen)的小商人構成的新階級。大型工業、運輸、公益事業、金融系統以及主要的天然資源仍歸國家所有。

      新經濟政策使得農業和工業生產迅速得到恢復,但引發了一場嚴重的爭論,即未來發展的模式應該是怎樣的。作為回答,列寧對黨內的理想主義情緒採取了嚴厲措施,並對著重意識形態的書記處進行了改組,由受到史達林影響的一些更著重紀律的人取而代之。隨後進行了整肅,並於1922年4月任命史達林為總書記。

      5月,列寧病倒,這是一連串腦溢血的首次發作,而史達林開始戲劇性地取得權力。正是史達林,他於1922年12月強迫非俄羅斯民族的共和國正式同意與俄羅斯共和國結成聯盟,從而建立了蘇聯。到1929年,史達林的對手均被解除了在黨和政府中的職務。托洛斯基這位史達林的主要反對者,按照沙皇時代的作法,被流放到中亞。一年後,他被完全驅逐出蘇聯。

      1928年以後,史達林將蘇聯生活的每個方面都置於黨的控制之下,並運用這種控制驅使國家經歷了一場前所末有的激烈的經濟改革試驗。中央的經濟計畫,特別是通過政府投資的工業發展計畫,對於史達林並非新事物,但是他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卻沒有經過認真的科學規畫,而只是一組政治上規定的目標。要使計畫得以完成,必須對蘇聯經濟進行更加嚴格的控制。經理人員也同工會一樣,失掉了大部分自主權,在新經濟政策時期交給私人的所有小型工業重新實行了國有化並且也置於同樣的中央計畫體系內。雖然這些計畫使蘇聯成了第一流的工業大國,並使它有了進行現代戰爭的技術基礎,然而消費品和農業卻蒙受損害。當工業化運動促使全國迅速邁向都市化時,住房建築材料的供應不足一直是蘇聯的一個經常性問題。

      用強迫手段將蘇聯農村改組成集體農場是史達林革命的第二個重大成就,它同第一個有密切關係,它是工業化運動的經濟基礎。像強制規定進度的工業化一樣,史達林推行的強迫集體化是作為一種政治上的緊急手段,但是他需要的有保障的剩餘農產品從而得到解決,並且成了他的政權的永久性承諾。史達林的計畫要求對農民的土地、農具及牲畜實施全盤社會化。每個集體農場都被看作是一個合作社,它所耕種的土地是國家撥給的,作為回報,它應交稅並有義務以對國家有利的價格交售糧食。對於特殊的作物和農業實驗,國營農場保留按工業的標準付給勞動報酬。

      對於集體化,農民普遍反對。消極抵制中的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農民開始屠宰和吃掉牲畜,而不將它們交給集體;此後,全國各類牲畜有一半以上被屠宰。抵抗最激烈的地方是一些主要的糧食生產過剩地區(烏克蘭、窩瓦河流域、北高加索),這裡的農民更富裕,傳統上更加獨立,而政府在這裡推行集體化最早並對剩餘糧食進行了最有力的控制。最積極的抵抗分子被當作「一個階級予以消滅」,即將他們放逐到西伯利亞或中亞。總的人數無法得知,但可能有數百萬人在放逐過程中以及在監禁著許多人的勞動營中死亡。到1936年,實際上100%的農戶已被吸收進某種形式的集體企業中。1932∼1933年的災難性乾旱和飢荒加劇了由集體化引起的混亂,造成了數百萬以及更多的人死亡。

      與工業化和集體化同時實行的史達林革命的第三個主要方面,是將報權主義的統治實際上強加於生活的一切領域。史達林革命時期的社會模式首先是建立在以個人服從集體的基礎上。早在1929年,黨的權力就轉向蘇聯和知識界。開始是對哲學家和歷史學家進行攻擊,每一科學和藝術領域都受到極端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支配以及黨的嚴格控制。非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家和藝術家不是保持沉默,就是在多數情況下被投進監獄。對生產進行直接工藝上的描寫或宣傳報導,是壓倒一切的要求。社會主義寫實主義是史達林的理想︰藝術是傳統的形式,易於為群眾接受,有教誨作用,並且是樂觀主義的。其他一切都被看作是「資產階級形式主義」,並予以禁止。

      到1934年,史達林式社會的基本框架已在蘇聯的經濟和政治結構中確定下來。然而這個國家依然處於嚴重的緊張及不安狀態,不僅在人民群眾中間是如此,他們正經受著因集體化、飢荒以及強制推行工業化而帶來的生活必需品的匱乏;也不僅在知識分子中是如此,新近對他們實行了嚴厲的管制;而且在黨的統治集團內部也是如此,這裡對史達林態度的嚴酷方面抱有的種種疑慮從未完全克服。在這種情況下,史達林發動他的大整肅運動,逮捕、流放和處死了數百萬人,主要是蘇聯政府和工業界的共產黨員和官員。1935年開始並延續到整個1938年的整肅,以「公開」審判作為結束。這些審判引人注意的地方不僅是處死了一些老的反對派領導人,而且還包括新的史達林主義的黨領導人。在非俄羅斯的蘇維埃共和國,情況尤其嚴厲,那裡的黨和政府領導實際上全部以「資產階級民族主義」罪名被消滅。

      大整肅的原因迄今依然模糊不清。有些權威認為,週期性的大整肅是極權主義的個人為保持對官僚機構的控制所採取的必然措施。另一些人則認為,整肅是明顯的越軌行為,是祕密警察工具暫時失控造成的。這些人還認為,這個時期是史達林自己所害的偏執狂精神病的發作期。從它對蘇聯政府機關、工業及軍隊造成的損害來看,整肅明顯是一種荒謬的現象,它削弱了獨裁統治的力量,而不是加強了它。這樣規模的整肅沒有再出現過,雖然同樣性質的小規模整肅仍在繼續,特別是在40年代末期。

      在大整肅開始的同時,史達林採取步驟改進他的政權的民主外表,即提出了1936年的史達林憲法。除了有工作權和其他經濟權利外,個人傳統的民主權利得到了保障。實際上,由於共產黨擁有對一切任命的控制權,以及任何持反對態度的表現都被視為犯罪行為,這部憲法也因此受到破壞。

      混亂的30年代即將結束時,蘇聯社會又面臨新的威脅︰德國法西斯主義。希特勒的軍國主義及其對歐洲版圖的構想自然使史達林感到焦慮。因為,如果發生戰爭,他的軍隊尚未做好打仗的準備。1939年8月23日簽訂的《德蘇互不侵犯條約》,使希特勒和史達林對東歐進行了瓜分。在希特勒改變主意入侵蘇聯前,史達林實際上毫不費力地獲得了大片領土。波蘭的一部分併入了烏克蘭和白俄羅斯。波羅的海的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3國被占領和吞併。芬蘭遭到入侵,比薩拉比亞被占領;但是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入侵蘇聯,推進十分迅速,只遇到輕微抵抗。看來直到最後,史達林都不認為會發生入侵。起初,德國人的勝利令人震驚。到11月,德軍已兵臨列寧格勒城下,深入到莫斯科效區,占領了基輔,東烏克蘭及克里米亞半島大部分均在德軍控制之下,但是當德軍開始超過他們的補給線範圍時,蘇聯人的抵抗加強了。1943年初的史達林格勒戰役標誌著戰爭的轉折點,蘇軍開始向西推進,並於1945年初進抵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蘇聯人民遭受了巨大的犧牲。士兵和平民的死亡人數約為1,500萬到2,000萬。千百萬人或成為殘廢,或負傷或因營養不良而患病。物資損失也同樣令人震驚。官方估計為6,790億盧布,其破壞規模之大使得重建工作成了極其艱巨的任務。蘇聯平民那種承受苦難的忍耐精神,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該政權利用動員這種取之不盡的愛國主義犧牲精神,從而確保了它的生存。

      到戰爭結束之際,蘇聯理由充足地宣稱,它對德國的軍事勝利表明它是世界上兩個最大強國之一。除了在德蘇條約期間它所占據的領土外,現在又加上了東普魯士的一塊、西烏克蘭、喀爾巴阡-烏克蘭以及日本割讓的遠東一些地方。蘇軍占領的地區從德國和波蘭經捷克斯洛伐克、東奧地利直到匈牙利、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

      在戰後重建時期,對史達林的崇拜達到了頂峰。理論上是黨統治國家,但在實際上,是史達林統治黨,並通過它控制著蘇聯生活的每一個部分。他的同僚只是他在行政管理方面的親信。從1939到1952年沒有舉行過黨的代表大會,中央委員會也極少召開。史達林這種統治模式也強加於他的東歐共產黨伙伴,起碼在他的權力能夠達到的地區是如此。在戰後年代,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羅馬尼亞、阿爾巴尼亞和保加利亞全都成了屈從於史達林意志的蘇聯附庸國,而東西方之間的一場冷戰也立即開始了。

      史達林留給他的繼承人的遺產,在許多方面都令人矚目。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戰果所獲得的大片領土以及對東歐的牢固控制都表明了蘇聯的世界強國地位。史達林所開展的工業運動,使蘇聯在重工業及軍事力量方面僅次於美國處於第二位。為此,史達林在初級教育及中級教育方面做了大量投資;大力培養工程師、技師及科學家;重新制定獎勵制度以鼓勵生產必需的技術人員;給蘇聯社會中新的工業精英們以顯赫聲望。但是,所有這一切都付出了代價︰數百萬人被送進勞動營或在大整肅期間被殺害,食物、消費品及住房長期短缺。

      史達林留下了一個種種抱負受到抑制的遺產,這是他的繼承人必須認真對待的。首先,人們普遍渴望改善生活水準。其次,同樣普遍的是渴望有更大的人身安全,希望能過著沒有隨時被任意逮捕、沒有警察監視、沒有同事告密以及被送進勞改營的穩定生活。

      第三是人們要求有更大自由,特別是自由地運用自己的才智和能力,而不用擔心其後果。這些願望在蘇聯新一代知識分子中表現得最集中。

      1956年,即史達林死後3年,共產黨第一書記——赫魯雪夫發表了譴責史達林的著名祕密報告,宣告了非史達林化時期的開始。在否定史達林種種恐怖暴行的時候,赫魯雪夫實際上是個人作了不容許此類事件重演的保證。但是,意識形態方面也發生了變化。列寧提出並為史達林經常重申的教條︰蘇聯同所謂帝國主義國家間的戰爭是不可避免的,現在修正後的讀法是戰爭不是「注定不可避免的」。這種新提法為重申和平共處理論奠定了基礎,這次沒有通常的保留以表示它的暫時性質。

      非史達林化運動以及在意識形態方面重新進行闡述,都是為了擴大共產主義運動的號召力及加強赫魯雪夫個人在其中的地位,但是由此所引發的騷動幾乎毀滅了他。在知識分子和青年人中間,出現了一種抗議文學,它遠遠超出對史達林的譴責,而是對蘇聯制度本身進行了批判。到處出現的思想混亂的規模,其嚴重程度威脅到蘇聯對東歐的控制。1956年10月,愈來愈高漲的騷動達到了高峰,當時大批蘇聯軍隊開進匈牙利以鎮壓一場革命,在這場革命中,當地的共產黨人領導工人投入了反對蘇聯的戰鬥。同樣的干涉在波蘭也險些發生。

      在黨內,反對赫魯雪夫的力量在增長,但由於第一書記這個職務所具有的權力,他鞏固了自己作為黨的領袖的地位。這時,他克服了東歐的危機,那裡的政治結構看來也穩定了。現在全世界都看見了作為蘇聯火箭技術成就的一次令人震驚的表演。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枚洲際彈道飛彈和第一顆人造衛星。這些成就將蘇聯的國際聲望提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也增進了它的領導人的威信;但是同美國的關係依然處於緊張狀態。1959年秋赫魯雪夫訪美,希望能使緊張狀態得到緩和並贏得讓步,但是讓步並未出現。1960年5月,美國一架U-2高空偵察機在蘇聯內地被擊落,駕駛員被俘。原定於這個月舉行的巴黎最高級會議也因此告吹。60年代初的剛果內戰,1961年的柏林圍牆的建立以及最後是1962年10月的古巴飛彈危機都同蘇美關係的進一步惡化有著明顯聯繫。

      古巴飛彈危機似乎將兩個大國帶到了戰爭的邊緣。人們發現,蘇聯政府假藉向古巴提供防禦性武器,正試圖在這個島國建立中程和洲際飛彈的發射場。美國政府迅速對古巴實行了海上封鎖,隨後甘迺迪總統和赫魯雪夫交換信件,後者同意撤出「進攻性」武器。

      赫魯雪夫在同中國的關係上也面臨日益增大的困難。中蘇爭執的根本是蘇聯和中國是兩個有著不同命運的大國,各有其自己的明確利益。赫魯雪夫害怕中國將他拖入一場同西方的戰爭,拒絕向他們提供核武器,並在他們奪取臺灣的戰役中只給予象徵性支持。他對中國施加愈來愈嚴厲的制裁,減少貿易、軍事和經濟方面的援助,撤回專家,要求償還債款。

      儘管在這些國際問題上存在緊張狀態,赫魯雪夫仍渴望再次同美國和西方改善關係。1963年,他簽署了《核子禁試條約》;對古巴的卡斯楚政權進行約束;緩和柏林問題上的緊張局勢並採取措施改進同西德的關係。

      赫魯雪夫決心抓住「和平問題」有著更實際更具政治色彩的方面。尋求同西方搞緩和的最令人信服的原因就是國內的緊張和困難形勢。史達林以後的領導層所做的提高蘇聯低下生活水準的種種努力刺激了人民的欲望,但卻未能使他們滿意。將對武裝力量及重工業的投資轉向消費品是必要的,但這一投資來得太慢,而農業和工業的生產沒有對赫魯雪夫的政策作出令人滿意的反應。黨的領導層中許多人反對他對投資重點作出的改變,再加上柏林和古巴危機久拖的麻煩,造成了他的垮台。

      以布里茲涅夫為首的蘇聯新領導很少赫魯雪夫那種果斷作風,他們重新強調集體領導。非史達林化受到遏制,實際上是向後倒退,儘管知識界對此表示了強烈反對。雖然在農業和工業兩方面都做了進行改革的努力,但產量仍落後於計畫。儘管航天和武器技術以及鋼鐵工業堪與西方現有的技術相媲美,但是在像自動化、電腦、石油化工以及工業研究及管理技術等新的工業領域,遠遠落在其他工業化國家的後面。布里茲涅夫的經濟革新受到一些人的歡呼,但是生產的結果表明,經濟基本上仍像先前那樣在運行——官僚機器抵制變革和更新。

      在文化事業方面,這個政權變得日益保守和退步。許多持不同政見的作家及其同情者被逮捕、監禁或送往勞改營。在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後,蘇聯的文化政策變得嚴厲了。對待作家索忍尼辛的作法具有象徵意義︰即使在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之前,警察已沒收了他的全部未發表的手稿,從發行領域撤掉了他少數已出版的著作;1969年11月,他被開除作家協會,第二年他獲得的諾貝爾文學獎只是加劇了對他的攻擊。儘管存在著被捕和監禁的危險,但在赫魯雪夫以後的這些年裡,抗議運動正在從科學界和創作界知識分子中的傑出代表向具有獻身精神的積極分子團體轉變,他們大部分為大學生及年輕知識分子。

      布里茲涅夫政權在對外事務方面亦是困難重重。最麻煩的是同中國的關係。1969年3月在烏蘇里江沿岸及8月在蘇聯同新疆邊境地區都發生了暴力衝突。隨後進行了談判,但摩擦依然存在。越戰期間給北越的大量軍事和經濟援助被看作是為減少北越對中國的依賴所作的一種努力。

      在東歐,布里茲涅夫發現存在一股日益增長的獨立情緒,並在1968年「布拉格之春」期間達到頂峰。那一年捷克斯洛伐克政治形勢出現的自由化,導致蘇聯進行軍事干預,一為他們1956年在匈牙利的所做所為。對這次入侵所做的辯解,即後來稱之為布里茲涅夫主義的理論是︰每當蘇聯認為它的利益或其盟國的安全利益受到重大威脅時,它保留對其東歐任何一個共產黨鄰國的事務進行軍事干預的權力。1979年蘇軍入侵阿富汗,使這個理論付諸實踐,當時阿富汗在一年內經歷了多次政變和暴亂,從而威脅到了它的勢力範圍。

      1965年2月,當美國對北越進行空襲後,蘇聯對「美帝國主義」進行日益猛烈的抨擊,但是,認識到改善蘇聯的經濟和外交地位,需要同西方建立某種形式的和睦關係,於是緩和政策出台了。改善東西方關係的一些重要步驟是德國問題於1970年得到解決(承認現有邊界不容侵犯),美、蘇間的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的第一個協定於1972年達成,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的最終條例(《赫爾辛基協議》)於1975年簽字。協議中的人權保障問題依然存在,蘇聯堅持認為,自己國家權限內的事務不能接受外部的監督。

      伴隨著對西方貿易的順利開展以及因緩和帶來的經濟成就,是一系列外交上的勝利。1975年,北越完全征服了南越,第二年,蘇聯支持的革命者在安哥拉和莫三比克取得了政權。在阿拉伯半島,葉門(亞丁)於1978年成了蘇聯的親密伙伴,一次流血政變在阿富汗建立的政府同蘇聯簽訂了為期20年的友好條約。在美國,對蘇聯不斷加強的軍力的擔心在增長,但是兩國於1979年6月簽訂了限制戰略武器談判的第二個協定,並到1981年將它們的戰略飛彈限制在2,250枚這個最高限額。

      但是,對於蘇聯來說,主要的變化已經出現在地平線上。1982年布里茲涅夫去世後,安德洛波夫成了共產黨的總書記,他自1967年以來一直是格別烏(祕密警察)的首腦。安德洛波夫是新一代黨的技術官員,這批人中包括自1978年以來擔任中央委員會農業書記的戈巴契夫。安德洛波夫上任不久,即開始對貪官污吏進行整治,並開展了反對酗酒和曠工的群眾運動,對待持不同政見者依然嚴厲,猶太人合法移居國外的速度放慢了。經濟更加惡化,農業遭受一系列歉收。由於一架韓國客機在堪察加半島上空被擊落,蘇聯在國際輿論中的地位進一步低落。

      安德洛波夫於1984年去世,接替他的人是有病的契爾年科(Konstantin Chernenko),他是老一代人中的最後一位。在他擔任蘇聯首腦的13個月中,農業繼續惡化,移居國外受到限制,蘇聯公民同外國人接觸受到密切監視,阿富汗的戰爭依然無起色。雷根總統的戰略防禦設想及北約部署地面發射的巡弋飛彈及潘興二式(Pershing II)彈道飛彈,使契爾年科為之惱怒和不安,他宣稱緩和已經結束並批評美國擴張軍備,但是他最後還是同意恢復核裁軍談判。

      1985年契爾年科去世後,接替他任總書記一職的是54歲的戈巴契夫,他是自史達林以來最年輕的領袖。他立即全面整頓黨和國家的官僚機構,更換了40%以上的地方一級的黨委第一書記,並且對蘇軍最上層進行了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迅速的人員調動。

      在1986年2月舉行的第二十七次黨代表大會上,戈巴契夫強調蘇聯社會需要進行經濟和結構的改革及增加公開性。他希望黨提出的公開的、建設性的批評能導致蘇聯的處境發生許多必要的變化。這是一場改變東歐面貌並使蘇聯解體的革命的開始。在4年的時間裡,蘇聯產生了一個有若干非共產黨代表參加的新議會,阿富汗的戰爭結束了,一些個人的私營企業合法化,許多著名的持不同政見者從監獄或流放地獲得開釋,幾乎所有的蘇聯東歐附庸國都拋棄了該國執政的共產黨並目睹了蘇軍從他們的國土上撤出。

      在這些戲劇性變化的基礎上,蘇聯經濟卻處在災難邊緣。消費品長期短缺,阿富汗戰爭及同美國的軍備競賽使蘇聯經濟進一步變弱,這些活動使得為維持大多數蘇聯人的最低生活水準的經濟能力大大降低。雖然各方面均認為經濟改革是絕對必要的,但戈巴契夫的宣傳機構強調進行政治和選舉改革,企圖以此擺脫掉充滿官僚主義惰性的行政管理機構。這些改革讓蘇聯第一次體會到真正民主管理的意義,而人民也迅速得到了新的自由。新成立的議會於1990年選舉戈巴契夫為總統,改革的成果開始剝奪了共產黨對權力的壟斷。戈巴契夫原先的一位支持者葉爾欽在同年被選為俄羅斯聯邦名義上的主席,但他退出了共產黨並宣布戈巴契夫的改革不夠全面。

      在試圖將經濟及行政管理的決定權下放的同時,公開性也使蘇聯內部敏感的民族問題增加了,並使長期鬱積的種族敵對情緒隨著蘇聯影響的減弱及各共和國自由的增加而爆發出來。幾個少數民族之間發生了暴力衝突,最主要的是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的衝突,但在喬治亞、烏茲別克和摩達維亞也有衝突出現。波羅的海沿岸各共和國看到了有爭得更多自治權的機會,當他們為自己要求愈來愈多的主權時,一系列危機開始出現了。到1990年底,所有的共和國都得到了某種形式的國家主權。

      戈巴契夫擔心蘇聯會瓦解,便試圖重新確定蘇聯的性質以及各共和國同蘇聯本身的關係。一項所有各共和國都參加的新的聯盟條約預定於1991年8月簽字,該條約的構想是建立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聯盟。這項條約的簽字日期的迫近是一場突如其來的反對戈巴契夫政變的背景,這場失敗的政變由共產黨的中堅分子發動,他們認為改革走得太遠,蘇聯的中央控制將會喪失。在引人注目地顯示了公民的憤怒、軍隊的反對以及俄羅斯共和國的領導人後,政變結束了,戈巴契夫重新獲得了權力。共產黨的名譽掃地,它的死亡已是確定無疑的了;而戈巴契夫曾希望阻止的分裂趨勢,反倒加快了速度。波羅的海沿岸各國是首批宣布脫離莫斯科完全獨立的國家,這3國並於1991年9月作為獨立國家加入了聯合國。其餘的共和國都使自己同戈巴契夫和蘇聯中央保持一定的距離,並談到要建立一個全新的共和國聯盟。當1991年12月8日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簽訂了組織「獨立國協」的新條約之後,這種談論結束了。「國協」認識到蘇聯已實際上死亡,便承擔了蘇聯的國際義務以及保證進行經濟和軍事合作。戈巴契夫的時代結束了。12月25日,戈巴契夫正式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並將蘇聯政府的標誌轉交給俄羅斯共和國。蘇聯的旗幟從克里姆林宮降了下來,代替它的是俄羅斯的旗幟。

      蘇聯以後的俄羅斯

      1991年12月31日,蘇聯已正式不存在了。1991年12月21日,俄羅斯及10個其他前蘇聯共和國宣布獨立,並建立「獨立國協」(CIS)。這個新的結構鬆散的集團並不是一個國家實體,雖然從技術上講,前蘇聯武裝部隊就是現在的國協武裝部隊。對這支軍隊的控制立即引起爭執,特別是在俄羅斯和烏克蘭之間。俄羅斯保留著蘇聯核武超級大國的地位,獨立後,它掌握著世界上最大的常規部隊。所有的蘇聯大使館和領事館都成了俄羅斯的大使館和領事館。俄羅斯也取得了蘇聯在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中的席位。俄羅斯控制著這些後繼國,而他們都在不同程度上懷有歷史上曾有過的對俄羅斯帝國野心的疑慮。

      這個稱作俄羅斯聯邦的新國家開始走上了民主和市場經濟的道路,但對如何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國家內實現這種轉變,卻沒有任何明確的概念。像大多數前共和國一樣,一獨立就遇上嚴重的失序和經濟混亂情況。俄羅斯被迫向西方國家尋求幫助,在情況並未迅速得到改善後,葉爾欽受到了嚴厲批評。

      這個國家由於在1917年前是一個帝國,如今出現了一些難以忽視的民族問題,許多曾是帝國一部分的自治的民族地區,如今再也不願處在俄羅斯的霸權之下。俄羅斯東正教會在新生的俄羅斯重新確立了它是道德指導力量的地位,但是在少數民族中間有許多其他宗教,特別是伊斯蘭教,在經歷了蘇聯幾十年的鎮壓後,變得強大起來。同時,許多俄羅斯的共和國(少數民族的家園)開始尋求更大的自治權。韃靼人協商額外的權利和特權,而車臣共和國在1991年宣布獨立。然而,2000年中央政府企圖把他們隸屬於7個新的聯邦行政區下,以加強控制那些自治共和國、行政區和地區。

      葉爾欽的政府很快把重點轉向解放俄羅斯的經濟,實行國營企業的私有化,撤銷對市場交易的限制。然而,隨著這些改革而引起了經濟上的危機,因為以前的蘇維埃企業一般都是效率很低的,在全球市場上缺乏競爭力,它們的新主人往往把他們手中的資產變成現金,然後轉移到國外,結果使得俄羅斯人民大多處於經濟困境中。葉爾欽與俄羅斯國會之間的分歧,尤其是在經濟改革方面的分歧,導致葉爾欽於1993年9月解散國會。10月,反叛的國會武裝支持者企圖奪取政權,但是軍隊站在葉爾欽這一邊,迫使反叛者們投降。1993年12月通過一部新憲法,增加了總統的權力,90年代中期,葉爾欽努力鞏固對俄羅斯的政治控制。

      1994年底,俄羅斯軍隊進入分離主義的車臣共和國,1995年轟炸並占領了它的首都格洛茲尼(Grozny)。1996年車臣軍隊將俄羅斯人趕出格洛茲尼,並贏得了停戰協定,協定要求俄羅斯完全撤離車臣。但是,1999年在俄羅斯幾個城市發生了一系列的爆炸案,俄羅斯政府認為是車臣民族主義分子所為,於是總理普丁(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重申俄羅斯對車臣享有主權,再次派俄羅斯軍隊進入車臣共和國。2000年俄羅斯軍隊重新占領了格洛茲尼,但剩餘的車臣軍隊逃往南部山區,繼續對俄羅斯人所在地方發動游擊戰。

      同時,俄羅斯的經濟困境持續著,1998年一場金融危機導致貨幣貶值,趨於破產,政府拖欠外債。不斷加劇的經濟困難以及對貪腐的辯解使葉爾欽的聲望下挫。1999年12月31日,葉爾欽辭職,由普丁繼任總統,他及時地開脫了葉爾欽的任何非法活動。2000年的選舉確認了普丁的總統地位。他的政府試圖加強對俄羅斯騷亂地區的控制,按照許多觀察家的說法,普丁政府轉向封殺媒體對普丁在車臣的統治或戰爭的批評。不過,俄羅斯的經濟在近10年的緊縮後,終於在2000年開始出現成長的趨勢,俄羅斯有希望在新的千禧年裡經濟和政治會有更大的穩定性。

      俄羅斯 — 俄羅斯及蘇聯史。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37006>.

      更多


    • [兌換外匯]

      ● 貨幣單位為盧布
      ● 兌換外匯可以在各國協機場、火車站,有些飯店也會提供兌換服務,最新匯率可以旅行 前再加以注意,手續費通常為1%。
      ● 目前在俄羅斯仍不通用旅行支票,若需要兌換,手 續費大約3%~5%。
      ● 信用卡在俄羅斯已漸漸盛行,有些飯店或商店,都 已經開始接受刷卡,甚至有些公用國際電話亦可以 使用信用卡。
      ● 若有人說可以跟你兌換外匯,不要輕易答應,應 直 接跟飯店或機場裡兌換,或可以在大型百貨換,市 中心主要的街道也有許多換匯地點,曾經有發生兌 換時,錢被偷走或拿到假鈔的情況。
      ● 機場建設費專用憑證限當天有效且只能在機場航站內購買及使用。
      ● 俄羅斯實施嚴格的外匯管制政策,無論多少美金都要向海關申報,儘量在俄羅斯把美金 花光不要帶走,遊客大多可以安全過關。 ※ 紙幣面值可分:1000、500、100、50、10 盧布,硬幣面值可分:5、2、1盧布及50、10、5、1戈比。

      [氣候]

      ● 一般來說,5至9月是最適合出遊俄羅 斯的季節,夏季平圴氣溫在20-25度。 最高氣溫為30度左右,入夜時轉為涼 爽,建議出門前攜帶件薄外套,夏季 旅遊建議攜帶雨具,以輕便雨衣為 佳。
      ● 10月份後莫斯科的氣溫轉為10℃以內 (聖彼得堡平圴溫度比莫斯科低五度) ,下雨的情形常發生(或雨加雪), 一定要準備禦寒的衣服,包括毛衣、 褲、風衣和稍厚一些的鞋襪。
      ● 俄羅斯緯度偏高,早晚溫差較大,若遇陰天或氣候變化時,溫差更大。
      ● 若在寒冷季節(11月到3月)到俄羅斯,最佳穿著方式是洋蔥式穿法,以多層次方式,因為 進室內多有暖氣,在冬天的鞋子也需具備防水功能。



      [時差]

      ● 俄羅斯跨越8個時區,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當地時間是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加三小時。
      ● 夏令時間(4月1日到9月30日)比台灣慢五小時,其餘時間比台灣慢四小時。



      [緊急電話號碼]

      可以在俄羅斯公共電話上打出 為免付費電話
      ● 火警(Pozharnaya okhrana) 01
      ● 警察(Militsia) 02
      ● 救護車(Skoraya pomoshch) 03



      [住宿]

      ● 進飯店辦理住宿登記時,必須把護照及簽證交給櫃台,才可辦理住宿及蓋「落地戳」登 記手續。
      ● 飯店房間的電話,先詢問清楚是否需要先繳交保證金才能使用。
      ● 有些旅館裡打掃的婦女會私下代洗衣物,價格當然會比旅館的服務還便宜,也可以順便讓她們賺點外快。



      [生活須知]

      ●電壓(伏特)為220V,電源插頭為圓柱狀雙插頭
      ● 隨身準備一個零錢包,專放銅板用,可以省去購買給整鈔時,卻遇到服務員惡意不找錢 的麻煩。
      ● 在俄羅斯遊玩時,出門儘量隨身帶著護照、簽證和落地簽,貴重東西也請放在旅館的保 險箱裡。
      ● 注意在俄羅斯買水喝時,注意礦泉水有分帶著氣泡跟 無氣泡的,可以用非正式的俄文單字,但是一般民眾 都聽的懂非氣泡水=Vada(水)bez gaza(不要氣 泡)。
      ● 需注意使用飯店裡的設施前,甚至是看電視節目時, 是否需要付費。
      ● 上下地鐵站的手扶梯時,請站在手扶梯的右邊,方便 趕時間的人從左邊快速移動(跟台灣捷運系統一樣)。
      ● 俄羅斯的自水來是不可生飲的,需要煮沸才能喝, 或者買礦泉水喝,飲料中的冰塊、生菜沙拉也需注意。



      [交通]

      ●莫斯科地下鐵的票為卡片式,每次票價約12盧布,只要進了地鐵站就會算一次票價,不管 遠近,之後直接出站即可。
      ● 聖彼得堡的地鐵票則是銅板式,每次票價約6盧 布,跟莫斯科地鐵一樣,以進出地鐵站一次的票價 為準,入口處投即可。
      ● 公共汽車分為公家及私人公司經營,公車票可以地 鐵站附近購買,每張約3盧布,10張一聯,若沒看 到地鐵附近有人在販賣,也可以直接跟公車司機購 買,另外,私人公車則是有小型巴士,車票不能跟 公共汽車共用,直接繳錢給駕駛先生,通常習慣會 拿給背對司機的乘客,由他們轉交給司機。
      ● 公共汽車、有軌電車、無軌電車這三種交通工具都 必須有車票才能上車,車票也可以通用。
      ● 上公車需自行將票放在打洞器上打洞,若被查到坐 霸王車,小心被查票人員帶下車,罰款車票的十 倍。
      ● 在俄羅斯,路上跑的私人轎車也可以是計程車,只 需要伸手攔車,就會有私人車停下來,載你到目的 地,前提是確定好這一趟的價格再上車。



      [關於票]

      ● 俄語的帳單稱BILLET,它代表了一切在俄羅斯的門票、車票、付款證明等,在俄羅斯購 物時,是先跟櫃台人員說明你要的物品,(當然也可以指給他看)待他拿給你確認,若是 滿意,他會開一張BILLET,上張寫著價錢的數字,然後拿著這一張BILLET到出納那(標 示為KACCA的小亭)付錢;然後出納人員收到你的錢時,給你一張BILLET(這時為發票), 再回到櫃台處憑發票領物品。
      ● 當計畫看芭蕾舞、戲劇、交響樂等表演藝術,購票地方不是我們所以為的的劇院門口, 而是位在地下鐵裡的攤子,甚至有些表演需要專門去商店裡的專櫃才買得到票。博物 館、動物園、美術館只需要在館前的購票處購買即可。
      ● 另外,通常在東歐國家參觀時,拍攝是需要付費的,尤其是俄羅斯,例如冬宮、夏宮, 必須在入館前購買照相票(Photo Billet),才能在館內自由拍攝。



      [TIP]

      ● 當需要過俄羅斯的邊境作檢查時,被詢問前往地點時,一定要與邀請及簽證內容相同, 旅遊簽證則回答旅遊即可,避免不必要的麻煩。
      ● 莫斯科警察的名聲並不太好,常有警察以職務之便趁機敲詐,東方的臉孔也易成為覬覦 的對象,若遇盤查時,儘量拿護照影印本作檢查,若還是要求看正本時,直接翻到入境 章那一頁給警察看,注意不要讓護照跟簽證離開你。
      ● 隨時留意自己的財物,平時如用餐時也儘量皮包相機不要離身。
      ● 俄羅斯不論是國際、國內的行李運送,常會發生行李的鎖被撬開的情況,故貴重物品盡 量親自攜帶,鎖頭也以堅固防盜的為理想。



      [火車旅行TIP]

      ●莫斯科到聖彼得堡,搭夜臥火車,大約8小時即可到達。
      ● 來往莫斯科、聖彼得堡夜快車,在進站前半小時,會鎖住列 車上所有廁所的門,儘量提前半小時前使用完畢,早晚使用 的人數較多,儘量錯開使用尖峰時間。
      ● 搭乘夜間火車,務必要注意自身安全,身上財物、證件都隨 身攜帶,除了經常有旅客發生財物損失的事件外,身上的包 包被人用刀劃開的情況時有耳聞,低調謹慎為必要。
      ● 車票上也必有持票人的姓名與簽證號碼,此外,注意火車票 上的姓名是要跟護照上的俄文譯名相同。



      ● 不要排在軍人或其他專用窗口,即旅客售票處上方有標有紅星,並不會因為你排很久就幫你處理,恐怕會請你重排。
      ● 夜間搭乘火車時,包廂門一定要上鎖,甚至能多層上鎖是有益無弊,夜間起身上廁所時,也可請同包廂的人先鎖住門,曾有發生上廁所途中,因同包廂的人熟睡,而被人闖入偷竊。
      ● 車廂內禁菸,車廂有專門的吸菸區,需解菸癮的人皆會到那。



      [電話使用]

      ● 時差-5~+4,莫斯科時差-5
      ● 打電話回台灣為歐洲國際冠碼+台灣國碼+台北區域號碼+家中電話, 例如:810+ 886 + 2 +家中電話。
      ● 打電話回台灣的行動電話為歐洲國際冠碼+台灣國碼+行動電話0以後的號碼, 例如:810+ 886 + 982.......(0982....不撥0)。
      ● 國碼  
      俄羅斯7  
      白俄羅斯375  
      烏克蘭380
      ● 區域號碼  
      莫斯科095  
      聖彼得堡812  
      基輔44



      [紀念品]

      ● 選購紀念品的地方,可以在莫斯科紅場旁的GUM百貨公司,不過價格會是別處的幾倍, 另外,也可以價格上也偏高的熱門景點的博物館,工藝品市集若是屬於觀光客會去的地 方,價格上也偏高,若想選購較便宜的物品,可以試試火車站附設的小禮品店。



      ● 俄羅斯最熱門的紀念品有俄羅斯娃娃 (Matryoshka)、帕列赫細密畫(palekh) 、琥珀、水晶、紅軍表、水火爐 (samovar)傳統披肩、西洋棋、魚子 醬、伏特加、手工藝品及傳統製品, 另外在基輔也可以輕易買到毛帽。
      ● 根據俄羅斯法津古董、貴金屬、藝術 作品等未取得許可,是無法運送出 的,由其海關人員對聖像疑似古董會 特別嚴格把關。
      ● 俄羅斯海關規定魚子醬,每人攜帶出境最多可帶二瓶(罐),若超過的話,要有合法商店購買之收據。
      ● 俄羅斯娃娃購買時,人物畫像的細緻度與娃娃之間的密合度(太鬆或太緊都不適合)都是 需注意的地方,價位上也是以這個為考量。
      ● 琥珀的購買也要注意是不是人工合成,若無法辨別真假,建議別在路邊購買。

      更多


    • [ 俄羅斯節日 ]

      ● 元旦為01/01-02為期2天
      ● 俄羅斯東正教聖誕節01/07
      教堂會舉行隆重的祈禱活動
      ● 農曆春節約一月底或二月初
      ● 東正教的新年01/14
      又稱瓦西裏節。瓦西裏神被認為是「豬神」, 又稱豬節,傳統習俗要吃烤乳豬

      ● 洗禮節01/19
      俄羅斯東正教節日,這一天也是基督教的入教儀 式,新生兒在命名日受洗。這天人們會去教堂祈禱
      ● 建軍節02/22
      軍人們和青年人常會在這一天慶祝過頭酗酒滋事
      ● 祖國衛士節(保衛母國烈士節)02/23

      ● 國際婦女節03/08
      也稱三八婦女節,這一天俄羅斯人皆會很重視, 俄羅斯女生除了可以送鮮花之外,她們也對香檳酒 很喜愛
      ● 復活節約在每年四月底,五月初
      在莫斯科郊外的謝爾蓋鎮三聖教堂,會舉行盛大的 活動,人們排隊接取聖水

      ● 勞動節 05/01-02 為期2天
      有集會和遊行的舉行
      ● 勝利紀念日05/09
      為衛國戰爭的紀念日, 是慶祝戰勝德國法西斯的日子
      ● 詩歌節06/06
      偉大詩人普希金誕生日
      ● 獨立紀念日06/12
      俄羅斯的獨立日
      ● 知識日09/01

      ● 俄國革命紀念日11/07
      等於俄曆的10月25日,1917年的11月7日, 因為列寧在聖彼德堡領導了無產階級革命
      ● 俄國行憲紀念日12/12

      [ 習俗 ]

      ● 「麵包和鹽」(Bread and Salt)
      在古老的俄國是代表著王公貴族才能享用的珍品,延續到現在,俄羅斯人為了展現盛情的待客之道,會準備一塊麵包及一小杯鹽,送到客人面前,這時必須撕下麵包,沾鹽送入口中,算是接受對方的好意,也表示了他把最珍貴的東西與最好的朋友分享,俄羅斯餐廳也會常取名叫Bread and Salt。

      ● 謝肉節(狂歡節)
      為一年所有節日裡最熱鬧之一。在復活節的第8週開始連過7天,每一天都有各自的名稱,第一天為迎節日,第二天為始歡日,第三天為大宴狂歡日,第四天為拳賽日,第五天為岳母晚會日,第六天為小姑子聚會日,第七天為送別日。之後的7週內是齋期,不殺生,不吃葷,所以在謝肉節期間俄羅斯人會歡樂,喝酒跳舞,盡情享受。

      ● 男人在比較隆重的場合彎腰吻婦女的左手背表示尊重
      長輩為了表示疼愛通常都會吻晚輩臉頰3次,順序為從左到右,再回到左,晚輩一般只吻2次意味著尊重。

      ● 伏特加是俄羅斯男士的最愛
      女生們除了伏特加外,也喜歡香檳酒和水果酒,喝酒習慣也是不拘小節的大口大口豪飲,表現了俄羅斯人所擁有的爽朗。



      [ 禁忌 ]

      ● 當俄羅斯人好意遞菸給你時,不拿走最後一根菸。
      ● 進東正教教堂時,男士不能穿短褲,女士要帶頭巾、 穿長裙。
      ●俄羅斯人為了保護文化資產,冬天天氣在下雪寒冷 時,擔心腳下的水氣會影響到木造的建築物,規定入 內參觀時,會要求遊客在鞋子外套上一層塑膠鞋套, 期讓文化資產能保存更久。
      ● 俄羅斯人也如西方人忌諱數字「13」,此數字象徵死亡,而認為「7」則是像徵幸福。
      ● 對於黑色的貓,有種反感認為遇見時不會帶來好運氣,對於馬則認為可以驅邪,甚至會 帶來好運。
      ● 把鏡子當作神聖的,打破鏡子意味著不好的,但是打破杯、碗、碟、盤等則代表富貴, 有時還會有些場合特意打碎一些作慶祝之意。

      更多


    • [ 美食大不同 ]

      俄羅斯因為地區氣候較為寒冷,為了補充較多的熱能,所以食物的料理上就會偏油,常見的做法是菜的最後的階段會在上面淋上油,不過,這樣的料理方式在這近幾十年來也漸漸改變,口味也漸漸轉成清淡一點,不過,還是某一些菜的料理還是會保留淋上少許油的特色。

      除了大家都熟悉的俄羅斯以魚子醬、伏特加最有名外,俄羅斯菜也很重視火候,在製作過程中,常會加上大量的茴香、檸檬、胡椒、核桃,用酸奶與甜菜的作基本素材再去搭配食物,有時喜好生吃大蒜、洋葱,口味酸、甜、鹹各味俱全。俄羅斯人的主食主要是麵包和肉類,麵包偏好黑麵包,另外冷盤也是俄式菜常會見到的,如酸黄瓜、酸白菜,平常愛喝酒的俄羅斯人也很喜愛喝湯,除了湯具有營養及美味外,據說他們也把喝湯當成最自然的醒酒方法

      伏特加酒,在俄羅斯的普遍性,如同檳榔之於台灣。好伏特加喝多不會頭痛。
      最有名的酒廠:里維茲酒廠。伏特加的幾種喝法:
      一口黃瓜,一口伏特加,感覺最俄國
      喝伏特加配蘑菇、洋蔥、魚乾、或泡菜
      喝伏特加配魚子醬、牛舌,高級享受
      三份咖啡+一份伏特加,調成飲料

      [ 俄羅斯美食 ]

      ● 蘑菇醬牛肉(beef Stroganov)
      ● 基輔雞(ketlyeteh pa-keeivski)
      ● 鱘魚魚子醬(Beluga caviar)
      ● 布林尼餅 (bliny)
      一種軟薄餅,可沾自製果醬、蜂蜜等配上紅茶, 或裹上魚子醬來吃。
      ● 拌上芥末的酸白菜湯加肉(shchi)

      ● 水煮肉餃(plemeny)
      ● 粥類(kasha)
      ● 烤肉串(shashlyk)
      烤肉完再配上麵包、洋蔥、番茄或淋上蕃茄醬,再搭配一杯啤酒,是屬於高加索地區民 族的料理方式。
      ● 沙皇水餃
      將伏特加做成的麵團,包上洋洋蔥牛肉餡,再放上茴香、黑胡椒粒、月桂葉、香菜放入 水裡滾燙,撈上來後再淋上茴香碎、奶油、雞高湯。
      ● 俄式魚子醬(shchi)
      通常麵包加牛油加魚子醬就會是一道美食了,當然可以配俄羅斯煎餅或是雞蛋加魚子醬 一起吃,都是俄羅斯人最基本的食用方法。

      更多

文學俄羅斯



    • [ 俄羅斯文學年表 ]



      俄羅斯文學 Russian literature

      以俄語寫作的作品總稱,起源於10世紀末基督教傳入基輔羅斯之時。古俄羅斯時期(或稱基輔時期)第一部重要作品為希拉里翁(Ilarion)主教的《論律法和恩惠》(Discourse on Law and Grace,11世紀中葉),莫諾馬赫(Vladimir Monomakh)大公的《教導》(Instruction,1117)雖有宗教意味,卻是第一部重要的世俗作品。

      俄羅斯中古文學中,第一部堪稱傑作的作品當推《伊戈爾遠征記》(The Lay of Igor's Host,1185??1187),但由於它是在18世紀末才被人發現,且現存的12世紀作品中並無可與比擬者,故有關它的真實性一直是學術上爭論不休的話題。13世紀中葉,蒙古人征服基輔羅斯,從此一直要到15、16世紀莫斯科崛起之後,俄羅斯民族文學才出現復興的跡象。當時大部分能引起人們興趣的「文學」主要是學者,尤其是歷史學者的作品。俄羅斯文學中第一部具有真正人性興味的主要作品是正教會大司鐸阿瓦庫姆‧彼得羅維奇(Avvakum Petrovich)在17世紀末寫的自傳。但直到一個世紀後,本土文學才開始出現,包括羅蒙諾索夫(Mikhail Lomonosov)和傑爾查文(Gavrila Derzhavin)的頌詩,以及拉季舍夫(Aleksandr Radishchev)和卡拉姆津(Nikolay Karamzin)的記實散文,卡拉姆津也以感傷的故事《苦命的麗莎》(Poor Liza,1792)知名。

      儘管有檢查制度和官方的壓制,19世紀的俄羅斯文學在世界文學中仍占有重要地位。黃金時代隨著普希金作品的問世而到來,他才華洋溢、簡潔樸實、富音樂感又具創意的韻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Yevgeny Onegin,1833)以及無與倫比的抒情詩,在推動俄羅斯文學的發展上有其不朽的價值。但他對於散文文學的貢獻,不及繼起的萊蒙托夫(Mikhail Lermontov),萊蒙托夫著有長篇小說《當代英雄》(A Hero of Our Time,1839?1840)。1840年後,散文,尤其是長篇小說變成最常見的表達形式。第一位重要的散文作家是果戈里(Nikolay Gogol),他將獨特的喜劇天賦與豐富的散文詩風格搭配起來,而在舞台喜劇《欽差大臣》(The Government Inspector,1836)以及長篇小說《死魂靈》(Dead Souls,1842)等傑作中表現出來。第一位重要的小說家屠格涅夫(Ivan Turgenev)以描寫農奴慘況的《獵人日記》(Sportsman's Sketches,1852)成名,但現在他主要是以其描述知識分子崛起的《羅亭》(Rudin,1856)、《前夜》(On the Eve,1860)及《父與子》(Fathers and Sons,1862)等作品而廣為人知。杜思妥也夫斯基(Fyodor Dostoyevsky)和托爾斯泰(Leo Tolstoy)是現今公認最偉大的俄羅斯小說家。杜思妥也夫斯基雖自1840年代即開始寫作,但因被流放西伯利亞而延遲了他的創作事業,直到1860年代末期他才寫出傑出的心理小說《罪與罰》(Crime and Punishment,1866)、《白癡》(The Idiot,1868?1869)、《群魔》(The Devils,1871?1872)和未完成的傑作《卡拉馬助夫兄弟們》(The Brothers Karamazov,1879?1880)。托爾斯泰的小說家聲譽建立在《戰爭與和平》(War and Peace,1865?1869)和《安娜‧卡列尼娜》(Anna Karenina,1875?1877)之上,前者是描寫拿破崙入侵俄羅斯的史詩般作品,後者是他對激情及自殺的悲劇研究。其他著名的小說家有岡察洛夫(Ivan Goncharov)和薩爾蒂科夫(Mikhail Saltykov)。19世紀末,契訶夫(Anton Chekhov)以其悲喜短篇小說和深刻、創新的劇作追蹤了俄羅斯有土地的上層階級的衰敗;高爾基(Maksim Gorky)同情工人階級,宣稱俄國需要革命來改進,日後成為共產黨的英雄。

      20世紀以詩的復興開啟紀元,勃洛克(Aleksandr Blok)是最重要的詩人。1917年革命曾帶來一股有力但短暫的文學活力,以馬雅可夫斯基(Vladimir Mayakovsky)、曼傑利什塔姆(Osip Mandelstam)和巴斯特納克(Boris Pasternak)的詩作為代表。後者因長篇小說《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1957),在西方名聲最著。散文也很興盛,但1932年蘇聯政府以社會主義寫實主義作為官方的文學教條,一般的寫作標準降低,只出現少許的傑作,如肖洛霍夫(Mikhail Sholokhov)的《靜靜的頓河》(And Quiet Flows the Don,1934)。1953年史達林去世後,文學曾獲得短暫的「解凍」,隨後恢復鎮壓,而有新一波的文人外移,包括索忍尼辛和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獲1970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索忍尼辛藉著《第一圈》(1968)和他的蘇聯警察狀況記事《古拉格群島》(1973?1975)等小說成為俄羅斯主要的作家。整體而論,1917?1991年以來最具活力與創意的俄羅斯文學,可說都是出自不馴服或受蘇聯政權大力迫害的作家及詩人之手。蘇聯的解體戲劇性地改變了文學景觀。蘇聯時期的流亡者文學和未付梓的書寫文學重見天日,改變了俄羅斯人對其文學遺產的理解。

      俄羅斯文學。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4849>

       

      更多


    • 俄羅斯文學的太陽、童話的珍寶─ A. S. 普希金(A. S. Pushkin, 1799-1837)



      上帝的聲音向我召喚:
      起來吧,先知!要聽,要看,
      讓我把意志附在你的身上,
      去吧,把海洋和大地通通走遍,
      用我的真理把人心點燃。
      〈先知〉A.S.普希金,1826

      俄國作家高爾基曾說普希金是「一切開端的開端」,意指俄國文化的許多傳統,皆肇始於普希金。

      他是第一位以俄羅斯傳統故事元素為基石,寫出《金雞》、《金魚與魚夫》等故事,至今仍受到全世界的大人小孩們喜愛;他的情詩即始是二百年後的今日仍深深感動每個俄國人,朗朗上口;耗時七年完成的詩體 小說《葉甫根尼‧奧涅金》開俄羅斯寫實主義之先河,並被稱為十九世紀俄羅斯貴族生活的百科全書;他的政論詩頌揚自由主義思想,俄國十九世紀初最重要的十二月黨人革命志士,人人皆默默 背頌;他研究俄國歷史,歷史劇《鮑里斯‧郭多諾夫》思考人民在歷史中扮演的角色;敘事長詩《青銅騎士》描述彼得大帝所建立的俄羅斯帝國,是如此偉大、又如此可怕;透過中篇小說《上尉的女兒》,普希金對於農民暴動首領普加契夫的好感,以及對普通人民的同情表露無遺;《貝爾金小說集》中的〈驛站長〉則率先表現文人對「小人物」的同情。

      伴隨普希金出現的是俄羅斯文學的黃金時代,以及他所創造出的文學光采和傳統,才有果戈里、屠格涅夫、托爾斯泰、杜斯妥也夫斯基、契訶夫等巨匠紛紛登上的文學舞台,並將俄國文學推向世界文壇。

      我給自己建起了一座非手造的紀念碑,
      人民走向那裡的小徑永遠不會荒蕪,
      它將自己堅定不屈的頭顱高高昂起,
      高過亞歷山大的石柱。
      不,我絕不會死去,心活在神聖的豎琴中,
      它將比我的骨灰活得更久,永不消亡,
      只要在這個月照的世界上還有一個詩人,
      我的名聲就會傳揚。
      〈紀念碑〉, A.S.普希金,1836

      普希金是「俄國現代文學的鋪路人」,是「俄國現代文學語言的創建者。」也是俄國文學後輩的啟蒙者。近兩世紀以來的俄國作家,都直言自己師承普希金;他的作品還以歌劇、話劇、音樂、電影、繪畫、雕塑等形式流傳。他的生日被定為「詩人節」,當天有許多民眾至他的雕像前獻花或吟誦他的詩歌。即使在普希金身後近兩百年後的今日,在俄羅斯人們的生活之中,他的身影從不曾遠離!



      普希金 Pushkin, Aleksandr (Sergeyevich)

      俄國詩人、小說家和劇作家,公認為俄國最偉大的詩人和俄羅斯近代文學的奠基人。父親是俄國的古老貴族,外曾祖父原為阿比西尼亞(Abyssinia)的王子,被賣到君士坦丁堡當奴隸,後為彼得大帝收養。普希金自幼生長於文學氣息濃厚的家庭,學習法語、聽保姆講述俄國民間故事,並在父親的藏書室廣泛閱讀。1811年進入為貴族子弟辦的高等政法學校,並開始其文學生涯。早期詩作仿效浪漫派詩人巴丘什科夫(K. N. Batyushkov)和茹科夫斯基(V. A. Zhukovsky),以及17和18世紀法國詩人的風格。

      在政法學校時,他開始寫作浪漫主義詩歌《盧斯蘭與魯密拉》(Ruslan and Lyudmila,1820年出版),該詩以敘事風格寫成,採用了許多民間故事和傳說。

          1817年,普希金在聖彼得堡的外交部工作。他加入文學團體阿爾札馬斯社(Arzamas)和一個祕密的政治學會。在那些以手稿形式廣為流傳的政治詩和警句詩中,他使自己成為日後參加十二月黨人起義(1825)的人們思想和抱負的代言人,因而於1820年被亞歷山大一世流放南俄。他在那裡得到的種種印象,為他的一組浪漫主義敘事詩提供了素材。「南方組詩」包括《高加索的俘虜》(Kavkazski plennik,1882)、《強盜兄弟》(Bratya razboiniki,1821∼1822;1827年出版)、《巴赫奇薩賴的噴泉》(Bakhchisaraysky fontan,1821∼1823;1824年出版)等,提高了詩人的聲譽。他被讚譽為當時第一流的俄羅斯詩人和1820年代浪漫主義的、熱愛自由的一代的領袖。1823年他開始創作長篇詩體小說《葉甫蓋尼 奧涅金》(Yevgeny Onegin,1831年完成;1833年出版)。這部小說展示了俄國生活的全貌,男主角奧涅金是一位對一切感到幻滅的懷疑論者,女主角達吉雅娜(Tatyana)是可愛的深情的俄國女性,他們都是當時社會環境所塑造出來的典型俄國人。整部作品類似拜倫的《唐璜》,但普希金拒絕拜倫式的主觀描寫,他以客觀的浪漫風格來處理作品,以俄國生活方式的精神而非異國情調來描繪他的主角。

          1824 -1825年普希金被押解到普斯科夫(Pskov)省他母親的領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Mikhaylovskoye),交地方當局監視。在這期間,他寫了歷史劇《鮑里斯•戈都諾夫》(Boris Godunov,1824∼1825;1831年出版),它是根據莎士比亞戲劇的「通俗化原則」寫成的,標誌著與法國戲劇的古典主義決裂。此外,還完成了《吉普賽人》(Tsygany,1824;1827年出版)、《努林伯爵》(Count Nulin,1825;1827年出版),並繼續創作《葉甫蓋尼•奧涅金》。

          1826年新沙皇尼古拉一世准許普希金回到莫斯科,但沙皇要親自檢查他的作品。普希金回來後,個人自由仍受限制,行動仍受監視,而這時期的作品也很少得到評論界的理解。但是在這個時期他的創作才能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藝術境界煥然一新,1829∼1836年間所寫的每一部作品幾乎都在俄國文學史上掀開新的一頁。1830年秋,他在波爾金諾(Boldino)度過了其整個藝術生涯中最不平凡的幾個月,寫出4部小型悲劇︰《貪心的騎士》(Skupoy rytsar)、《莫札特與莎萊莉》(Mozart i Salieri)、《石客》(Kamenny gost)和《瘟疫時期的宴會》(Pir vo vremya chumy),包括5則短篇散文小說的《別爾金小說集》(Povesti pokoynogo I. P. Belkina),描寫下階層日常生活的喜劇詩《科洛姆納的小屋》(Domik v Kolomne)及許多抒情詩、評論文章等。其《黑桃皇后》(Pikovaya Dama,1834)對杜思妥也夫斯基的作品影響很大。   

          1831年普希金和岡察羅娃(Natalya Nikolayevna Goncharova)結婚,定居聖彼得堡。妻子熱愛社交生活,使普希金非常痛苦。他的晚期作品以散文體居多,其中最重要的是關於普加喬夫起義(Pugachov Rebellion)的歷史長篇小說《上尉的女兒》(Kapitanskaya dochka,1833∼1836;1836年出版)。1837年普希金為了妻子而與人決鬥,結果身負重傷,數日後逝世。普希金生前即已被果戈里(Nikolay Vasilyevich Gogol)譽為偉大的民族詩人。他是俄國文學語言的創始者,奠定了俄國文學的基礎。他對俄國文化也有深遠影響,尤其是歌劇。他的創作富有崇高的思想,強調公民的責任,充滿肯定生活的精神,深信理智必能戰勝偏見,光明必能戰勝黑暗,人類的博愛必能戰勝奴役和壓迫,因而在全世界引起共鳴。他的作品被譯成世界所有主要的語言,不但最完滿地表達了俄國人民的意識,而且具有超越民族的力量。

      普希金。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1545>

       

      「普希金名詩選粹」電子書

      更多


    • 從貴族走向農民,從大時代走向內心世界的思想家─
      托爾斯泰(Leo Tolstoy, 1828-1910)



      俄國托爾斯泰是偉大的文學家及思想家。高爾基說:“不認識托爾斯泰的人,不可能認識俄羅斯。”托爾斯泰為俄國寫實文學的泰斗,終其一生,其寫作皆在不斷地展現其對俄羅斯社會未來命運的關注時代視野。終其一生幾乎都在其領地與農民一起生活,他無法在自己的優渥生活中,和廣大的俄國貧民慘境中,求得平衡;不斷地思索及嘗試可以解決的方案。而這一切努力,都反應在他一生的諸多巨作之中。


      托爾斯泰的偉大,就是因為他以天才藝術家所特有的力量,創作了無與倫比的俄國生活的圖畫,而那些歷史與社會的“重大問題”,就在這些圖畫中被提煉出來了。曠世巨作《戰爭與和平》以1805~1814年拿破崙入侵俄國期間的俄國社會生活和兩軍大戰的生動畫面作為背景,描寫了在這一波瀾壯闊的全景畫面上出現的貴族和農民、軍官和士兵、俄皇和法皇、外交官和廷臣、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以及種種真實的戰爭場景。而另一名作《安娜卡列尼娜》描述出貴族社會的虛偽腐敗、上流社會一名女子的墮落與死亡、及婚姻生活的不幸。

      百餘年來,托爾斯泰的作品被譯為數十種文字,小說與劇本不斷地被推上舞台及銀幕,廣受世界的讀者所深深喜愛。他不僅是俄羅斯的托爾斯泰,更是世界的托爾斯泰。



      (1828.9.9,俄羅斯帝國 圖拉省 亞斯納亞波利亞納~1910.11.20,梁贊省 阿斯塔波沃) Tolstoy亦作Tolstoi,俄語全名作托爾斯泰伯爵列夫 尼可萊耶維奇(Lev Nikolayevich, Count Tolstoy)。

      俄國作家、改革家和道德思想家。托爾斯泰之所以獲得不朽的聲 譽,主要是由於他的兩部小說《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托爾斯泰內心充滿深刻的矛盾。他是個人主義貴族,而在他的晚年卻很不成功地試圖過一種窮苦農民的生活;他起初曾耽於聲色,而最終卻成為一個徹底的清教徒;他具有非凡的生命力,卻幾乎時時害怕死亡。這種奇特的雙重性格使他在人生的中年捨棄他單純的小說作家的生涯,而成為一名虔誠的基督教徒;在他源源不斷寫出的論文、小冊子和大部分是說教的短篇故事和劇本裡,他宣揚了他對愛和忠誠的人生的信仰和他對財產及政府和教會之類人為制度的鄙棄。

      托爾斯泰。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75492>.



      早年和婚事

      托爾斯泰自幼父母雙亡,由親戚撫養。早年受教於家庭教師。16歲時進喀山大學(今喀山〔列寧〕州立大學),但因對該校刻板的教學感到失望,於1847年返回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經管他的莊園並自行安排學業。他在兩方面均無所成,逐又放棄田園生活,而投身莫斯科和聖彼得堡碌碌紛擾的社交圈。

      在他的日記裡,他記述了自己道德上的越軌行為。在那充滿青春活力的日記中已經顯露出擅於對自己行為的隱祕動機進行寫實主義的探索,表現出不尋常的分析才能。

      由於對這種平庸生活感到厭倦,托爾斯泰於1851年投奔他在高加索當兵的兄長尼古拉。第二年,他也參加了軍隊並在與山地部落的幾次作戰中表現勇敢。他的閒暇時間大部分用於寫作,寫成了他第一部公開發表的作品《童年》,登載在《現代人》雜誌上。《童年》裡的素材是用傳統的寫實主義手法加以處理的,但有些離題的抒情段落是模仿英國小說家史坦恩(Laurence Sterne)的筆法,當時托爾斯泰在把史坦恩的小說《感傷旅行》部分地譯為俄文。他的《童年》和隨後的一些作品是自傳性質的,但《童年》之所以能使讀者受到強烈感染,是由於它鮮明而準確地選擇了重要細節,以十分動人的筆觸再現了已被遺忘的平凡的童年經歷,以致在對這些往事的回憶中油然生出一種懷舊的魅力。《童年》的續篇《少年》和《青年》則缺乏這種特有的魅力,這也許是由於這兩部作品的主要傾向是分析年輕人道德上的缺陷所致。托爾斯泰在高加索的經歷反映在他描寫戰爭的最早兩篇短篇故事《襲擊》(Nabeg)和《伐林》(Rubka lesa)裡。這個主題寫得富於青春活力的氣息,對軍事活動的嚴格寫實主義分析則帶有批判虛偽的英勇行為的意味,並成為他的《塞瓦斯托波爾故事》(Sevastopolskiye rasskazy,1855∼1856)的主要特徵。

      1854年,托爾斯泰被調到多瑙河戰線,在克里米亞戰爭中參加塞瓦斯托波爾的圍城之戰。他在《塞瓦斯托波爾故事》裡描寫了這些經歷,其中他對比了普通士兵的單純的英勇作戰和上層軍官們的裝腔作勢的勇敢。1856年戰爭結束後他離開軍隊到了聖彼得堡,在那裡他成為一些互相競爭的文學團體的崇拜對象,它們競相爭取他對它們的社會和美學觀點的支持。作為一個態度明朗的個人主義者,他斷然摒棄了這些文人小圈子而回到亞斯納亞波利亞納。

      1857年去法國、瑞士和德國遊歷。他根據旅行見聞寫成的故事集(例如《琉森》)受到的批評,曾使他對文學頓失興趣。但他後來又繼續提筆寫作。在1855年到1863年間,他寫了一系列的短篇故事,其中包括《彈子房記分員手記》、《兩個驃騎兵》(Dva gusara)、《阿爾別特》(Albert)、《三死》、《家庭幸福》、《波里庫什卡》(Polikvshka)和《霍爾斯托密爾》(Kholstomer,直到1886年才出版)。在這些作品裡,他把注意力主要集中於道德問題。這些故事已開始涉及他後來關注的實利主義社會使天真無邪的人受到傷害的問題,但這些故事在藝術上未能超越他的早期作品。事實上,這種主觀的強調道德的說教是一個缺陷,儘管有不少地方說得不無道理。唯有在《兩個驃騎兵》中,托爾斯泰避免了這種到處充斥的主觀主義。在這個故事中,社會對其中一個人物的不良影響是用藝術筆法勾勒出來,而不是以說教方式表達的。以馬喻人的諷刺作品《霍爾斯托密爾》可以說是另一個例外,因為托爾斯泰透過他的藝術描寫使讀者相信,這匹良馬的素樸生活比人的荒謬反常的存在更有價值。自然的人和被複雜社會腐化的產物二者的反差,使托爾斯泰產生濃厚的興趣,他在《哥薩克》中以光輝的藝術才華表現了這個主題。一個有高度文明修養的主角,在他所生活的村莊裡愛好自由的、無拘無束的哥薩克面前自慚形穢。其中的幾個哥薩克可以列入托爾斯泰塑造的最令人難忘的人物形象。

      在1850年代晚期,托爾斯泰開始關心農民缺乏教育的狀況。旅行歸來後,他在亞斯納亞波利亞納為農民子弟創辦了一所學校。他的已具有現代進步教育雛形的新穎教學方法獲得成就,使他進一步更深入地研究教育。在1860∼1861年間他再度旅行歐洲,訪問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和比利時,對教育理論和實踐進行實地調查。他全心全意地投入這一事業,出版了一本教育雜誌,闡發他的教育理論,並編寫課本,這些課本因其簡練生動而博得廣泛好評。

      1862年托爾斯泰和出自於有教養的中產階級家庭的別爾斯(Sonya Andreyevna Bers)結婚。他中斷了教育活動,並在此後的15年裡,把他的全部熱情獻給了婚後的生活,婚後的大部分時光過得熱烈而快樂,共生育13個子女。他把莊園管理得很好,並重新開始寫作,創作了他的兩部最偉大的傑作《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

      托爾斯泰 — 早年和婚事。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75492001>  



      兩部傑作

      耽托爾斯泰用將近7年時間創作了他的史詩式的宏篇巨制《戰爭與和平》,這部作品通常被認為是世界文學中兩三部最偉大的小說之一。無論所涉及的範圍或寫作的筆法,這部傑作都遠遠超過他以往的作品。

        在這部小說裡,所有的生活素材交織成宏偉的多采的畫面,豐富的材料和眾多的人物都得到無比客觀的處理和描繪。大概沒有一部別的小說能如此透過對現實細節的準確把握和驚人的精細入微、形形色色的心理分析,成功地反映出完整的自然生活的整體風貌。   

      《戰爭與和平》主要寫1805~1814年這一時期的5個貴族之家的歷史,對這些家庭的成員的描繪是以拿破崙入侵俄國期間的俄國社會生活和兩軍大戰的生動畫面作為背景。在這一不斷變幻的波瀾壯闊的全景畫面上出現的有貴族和農民、軍官和士兵、俄皇和法皇、外交官和廷臣、城市生活和鄉村生活以及種種真實的戰爭場景。然而,戰爭的主題是從屬於家庭生活的情節的,這種家庭生活在當時使托爾斯泰抱有一種樂觀的信念,即人生經歷出生、童年、成年、戀愛、結婚、生育和死亡等自然發展階段,這樣的模式是生活本身的頑強表現。托爾斯泰以他自己的家庭成員作為他所描寫的兩個家庭的原型。令人難忘的女主角娜塔莎的原型是他的妻妹塔尼亞 別爾斯(Tanya Bers)。但是,讀一讀她後來公開發表的日記,就能體會到托爾斯泰怎樣施展藝術魔法把她變為小說中那個生氣勃勃、富有詩人氣質的「自然的」女子。兩個主要角色(笨口拙舌而始終探求真理的皮埃爾和風度翩翩而恃才傲物的安德烈)的道德衝突,也是托爾斯泰式的——安德烈的信條是,人活著就是為了自己,與之相反,皮埃爾的最高信仰是,人活著應當是為他人服務。托爾斯泰按照他所描繪的人的不同類型,用不同的寫實主義手法使人物個性化︰在描繪一個淺薄的上層社會的美人兒時,它可以用看上去鮮豔奪目的外表化的手法;在刻畫一個可能是以托爾斯泰母親為原型的感情複雜的婦女時,則作深刻的心理分析;而在塑造農民卡拉塔耶夫(Platon Karatayev)這個形象,這個生活在灰暗的俄羅斯大地上的淳樸和真誠的化身時,又運用了敏銳的象徵主義。

      小說中那些托爾斯泰闡發其歷史哲學以及關於戰爭和戰爭製造者的議論的章節,經常受到指責。他事先就預感到會有這樣的非議,所以在1868年發表了一篇文章解釋他對於這些問題的看法。他說,人有兩種行為,一種取決於個人意願,另一種則不取決於個人意願。他寫道,在歷史過程中,只有最小限度的自由;所謂的歷史創造者和戰爭引導者的行為,取決於無數其他人的行為,從這一點來說是事先已經決定了的。而歷史學家往往把生活中發生某種事情的原因歸之於他們稱之為「偉人」並具有英雄的優點和缺陷的個人,這使他難以接受。托爾斯泰說︰相反地,自然規律——被許多思想家視為全人類所共有、因而獨立於官方法律之外的公平或正義原則——不僅決定自然本身的過程,也同樣決定著人類的生活。不存在什麼自由選擇;一切都受無情的歷史既定命運的支配。但是不可否認,他關於這些問題的冗長的議論,損害了《戰爭與和平》的完整統一,因而在藝術上是一個失誤。

        雖然《安娜 卡列尼娜》至少在敘事方法和風格上與《戰爭與和平》近似,它在藝術上卻更加統一。在寫作這兩部書之間的時間裡,托爾斯泰的人生哲學逐漸發生變化。《戰爭與和平》是一部熱愛生活的樂觀小說,它的主要人物在道德上是健全的,他們能夠主宰自己的內心衝突;描寫1860年代的俄國社會的《安娜 卡列尼娜》則是悲觀主義的,它的人物的內心衝突往往得不到解決,並且有時釀成人間災禍。安娜和伏倫斯基的私情所面臨的悲劇命運是不可避免的。這部小說的扉語——「伸冤在我,我必報應」——是整個故事的主旋律。安娜之受到報應,與其說是因為她觸犯了道德規範,不如說是因為她拒絕遵守她所處的虛偽的上流社會對於此類私通行為按照習俗所必須遵守的禮儀。她對伏倫斯基的愛是深切而始終不渝的。她不會充當偽君子,她斷然地用她的純情來對抗上流社會。上流社會的洋洋得意的譴責決定了這件事的結局必然是悲劇性的。與安娜和伏倫斯基的罪過的浪漫史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吉蒂和列文二人的歡樂的愛情和婚姻,後者看來是從托爾斯泰本人的婚姻經歷中獲得創作的靈感。此外,使列文感到極度苦惱的對人生意義的懷疑,長期縈繞於心頭的自殺念頭,以及他對農民表示同情的心願,都是當時托爾斯泰本人內心鬥爭的清晰反映。

      托爾斯泰 — 兩部傑作。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75492002>.



      作為基督教改革者的晚年

      儘管托爾斯泰婚姻幸福,享有小說家的盛名,並且擁有豐厚的收入,但他在完成《安娜 卡列尼娜》之後開始對自己產生不滿。從他青年時起就開始困擾著他的對人生目的的不斷探索,使他處於精神危機狀態。

        在《懺悔錄》裡,他痛切地敘述了他為尋求人生意義的答案而經受的道德和精神上的痛苦。這個危機在1879年發展到了極點。有一個時候,他曾想自殺。他有系統地從哲學家、神學家和科學家的著作中尋找答案,但是沒有得到什麼幫助,倒是他一向深刻同情的農民給了他啟示。他們告訴他,人必須為上帝服務,而不能為自己活著。

        托爾斯泰最終認識到,《新約全書》中展示的基督教義包含了對他的人生意義問題的答案。他宣稱,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一種能力,使我們能夠辨別什麼是善,我們和這種能力息息相通。我們的理智和良心自它而來,而我們自覺的生活的目的就是按照它的意旨行事,即行善。他根據他相信確是出自基督之口的那些箴言(他感到如果它們能保留其原來的要旨,它們應當是正確的),制定了5條指導自己行為的戒律︰不動怒,不貪求,不起誓,不與惡人作對,對正義和非正義都善待。這些戒律後來經過一些修改,成為他言行的基礎。

        托爾斯泰的新的信念表現為基督教無政府主義,這使他否定永存不朽,藐視教會權威,教會則後來於1901年革除了他的教籍。此外,他反對有組織的政府,因為它靠高壓來維持自己的統治;他譴責私有財產,因為他認為所有權是透過暴力取得的。他本來準備放棄自己的財產,但後來遵照家人的願望,把自己的產業透過法律手續移交給了他們。

        隨著精神危機的發生,托爾斯泰在1880年以後用許多時間撰寫書籍、小冊子和文章闡述他關於宗教、社會、道德和藝術問題的各種觀點。它們雖然不像《懺悔錄》裡縷述個人經歷那樣引人入勝,卻用同樣清新明澈的散文寫成,而且其論證往往鞭辟入裡,令人信服,顯示出他非凡的才能。在這諸多內容駁雜的論著中,最重要的當推以下作品︰《教條神學批判》,對俄國正教教會進行了強有力的抨擊;《我的信仰是什麼》,試圖系統闡述他的宗教觀;《那麼我們該怎麼辦?》,生動地描寫了他在莫斯科貧民區的體驗,分析了貧困的原因;《天國在您心中》,充分陳述他的基督教無政府主義,闡發了他不抵抗邪惡的信念,並得出一個結論——政府主要是為有錢有勢的人而存在,它們用手中的權勢殘害民眾,透過戰爭這種暴力手段屠戮眾生。有些文章抨擊了一些特殊的社會政治現象,如在《為什麼人們要使自己麻木?》裡談到的酒和煙,在《我不能沉默!》裡提到的對革命者施行的死刑。另外還有一些文章呼籲實行改革,例如,主張實行美國經濟學家亨利•喬治提出的土地稅制度(《論亨利•喬治書信集》)。

        1897年,托爾斯泰寫完了《什麼是藝術?》,他在這部著作中試圖根據他的宗教、道德和社會觀點創立一個美學體系。他強調說,一件作品,只有當它用藝術家的靈魂「感染」讀者、聽眾和觀眾時,才是藝術品。如果藝術家和他的聽眾之間沒有經過「感染」而產生交融,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形成感情上的共鳴,那麼,這件作品就不成其為藝術品。在托爾斯泰認可的幾個藝術等級中,最高的等級是「宗教藝術」,因為它「以出自上帝和人的愛」的感情來感染人們。根據這一點,他認為有些作品,例如莎士比亞和華格納的某些作品,不是藝術品。抱著這種既體現其驕傲又體現其謙卑的令人惱火的頑固見解,他竟然把他自己一些著名的小說也貶低為「劣質藝術」,因為它們不符合他的新理論的道德意圖。

        在發生精神危機以後,托爾斯泰除了撰寫篇幅巨大的非小說類文學作品之外,還寫了一些宣揚道德意圖的短篇故事,這些作品風格簡潔,沒有他以前的小說裡那種豐富的細節。《人靠什麼活著》、《兩個老頭》、《善終勝惡》、《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和《三個問題》都是用這種新的筆法寫的。這些集中描繪農民生活的短篇傑作可以歸入他的「有益的大眾藝術品」之列。儘管主題是勸善,但它們並未影響故事的藝術完整性。另外一系列故事,則採取了不同的手法,因為它們是專為受過良好教育的讀者寫的,這些故事的風格更接近於他先前的小說。其中最佳的作品當推《狂人日記》和《伊凡•伊里奇之死》(Smert Ivana Ilicha)。前者是一篇未完成的作品,作者用隱祕的筆法描寫一個在生活中屢遭挫折磨難者的絕望心情;後者的主角是一個象徵性的「平常人」,他直到臨終之際才發現忠誠與仁愛的靈光。兩性問題是這時托爾斯泰密切關注的一個問題,他的新的信念是︰人的道德健康取決於他更加接近貞潔這一理想的能力。這個問題成了《克萊采奏鳴曲》(Kreytserova Sonata)的主題。這部作品對嫉妒心作了令人信服的藝術思考,強烈地批駁了上流社會對青年男女進行的兩性教育。兩性問題也是《魔鬼》的主題,它的故事取材於托爾斯泰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其中講述一個人深愛自己年輕的妻子,卻又無法克制自己對一個美麗的農村姑娘的色慾。托爾斯泰通過高超的心理描寫敘述了這個丈夫與性慾所作的絕望的鬥爭。

        托爾斯泰在71歲時寫的長篇小說《復活》,是他在「轉變」之後的一部主要藝術佳作。它寫的是一個貴族誘姦一個年輕姑娘的故事。她後來淪落為妓女並被誣告而判罪,受到良心譴責的男主角決定娶她為妻,並陪伴她去西伯利亞服刑。儘管他的愛心使她得到解救,但她最終還是拒絕和他結婚。小說裡有許多優美的篇章,特別是在第一部裡,作品洋溢著迷人的詩情畫意的氛圍。審訊的場面也是寫實主義記事的傑作。但《復活》在藝術上顯然比《戰爭與和平》和《安娜 卡列尼娜》遜色。小說帶有倉促寫成的痕跡。其中的道德說教、對司法和刑事制度的尖銳批評(儘管是完全有道理的)以及對教會的宗教儀式的激烈抨擊,都使人感到是出自辯論家托爾斯泰而不是出自藝術家托爾斯泰的手筆。

      托爾斯泰在其「轉變」之後竭力(儘管並沒有完全獲得成功)使自己的日常生活與他改變了的觀點相一致。他戒煙,戒酒,食素,經常穿著農民的樸素衣服。他既然認為人不應依靠別人的勞動過活,就盡可能地自己養活自己,他躬耕田間,自己打掃房間,自己縫製靴子。為了更加符合自己的貞潔觀,他在和妻子的關係上力戒肉慾之念。他還參加慈善活動,例如組織賬濟飢荒的活動。托爾斯泰在道德和宗教作品中的雄辯、他的名望和他充滿活力的個性,吸引了許多追隨者。他的信徒們組織了墾殖隊,竭力按他的教導過聚居生活。托爾斯泰對這種組織起來的做法抱不信任態度。他宣稱︰給人幸福的真理不能靠傳教獲得,只有誠實自省者才能得到這種真理。由於他的名望越來越顯赫,他的觀點在俄羅斯國內外廣為傳播,世界各地先後有幾百人前往亞斯納亞波利亞納拜訪他並和他交談。

        但托爾斯泰的較為年長的兒子們,尤其是他的妻子,都不贊同他的觀點和他新的生活方式。「轉變信仰者」——他的妻子把他們稱之為「黑派」——絡繹不絕地來訪,訪問者之一契爾特科夫(V.G. Chertkov)並且干涉托爾斯泰的家庭事務,這使得托爾斯泰夫婦經常發生爭吵。托爾斯泰的妻子,與托爾斯泰所希望的背道而馳,拒絕放棄她的財產和他一起過可說是禁慾主義的生活。事實上,為了維持這個家庭的舒適生活,她已經在他很不贊成的情況下獲得了他1880年以前出版的作品的版權,她透過親自經手出版這些作品得到相當可觀的收入。

        托爾斯泰在晚年不再發表各種作品,這一方面是由於他不滿意這些作品,另一方面也由於他不願與妻子為版權歸屬問題爭吵。在1911年托爾斯泰去世一年以後,他的幾部未發表的作品才得以問世,這幾部作品可以列入他最優秀的創作。一部是短篇小說《哈澤 穆拉特》(Khadzhi-Murat),講述了一位剽悍的高加索勇士投向俄羅斯人而在設法和自己的兒子祕密見面時被殺害的故事。作家生動的敘事方式和對於人物彼此間產生的誤會的心理描寫,使這部小說成為作者最卓越的藝術範本之一。儘管篇幅較短但寫得同樣深刻的作品還有︰《謝爾蓋神父》(Otets Sergy),講述了一個貴族克服了自身的貪慾和精神上的高傲不羈而成為一名隱居的修道士的故事;《偽息券》(Falshivy kupon),是用小說形式寫的一篇論文,說明善的範例如何激勵善行,而惡的力量如何產生惡果;《阿廖沙 哥爾曉克》(Alyosha Gorshok),是一篇出色的短篇故事,講述一個青年農民在歷經磨難後滿足於命運的安排。

        有幾個劇本收在托爾斯泰去世後出版的第一部作品集裡。托爾斯泰認為戲劇「也許是最有影響力的藝術領域」,他在各個不同時期都花了許多精力寫作戲劇。但他缺乏劇作家必須具備的某些素質。儘管他的有些劇本還算成功,但比起他的小說來,在藝術上較為遜色。

        托爾斯泰戲劇的最高成就《黑暗的勢力》於1888年首次上演。它是一部描寫農民生活的寫實主義的悲劇,表現了他後來喜愛的主題之一,這個主題是通過該劇的副標題「一爪被陷,全身危殆」來表示的。主角最初的罪惡行動——誘姦有夫之婦——使他又接連地犯罪,直到最後犯謀殺罪。與之形成尖銳對比的是《教育的果實》這部喜劇,它溫和地諷刺了貴族社會的缺陷。還有一篇劇作《黑暗之光》,托爾斯泰始終未能寫完,儘管它作為作者自傳性作品,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因為它講到主角未能使自己的家庭相信他的信念的睿智。《活屍》(寫於1902年)是寫一個酒鬼的悲劇。這個酒鬼由於自己使妻子遭受傷害而良心受到責備,於是他偽裝死去,好讓妻子嫁她所愛的人。當警察發現他實際上還活著時,他就真的自殺了。托爾斯泰的這個劇本裡沒有出現他晚年作品中的那種道德說教。這個劇本對人類的錯誤充滿仁愛和同情之心。

        老年托爾斯泰因強烈地感到他養尊處優的家庭生活和他所要過的生活——一種擺脫世俗物慾、獻身為他人服務的修道隱士的簡樸生活——之間的矛盾而痛苦。他意識到,他的狀況是對他所宣布的信仰的嘲笑。終於,日益惡化的家庭狀況迫使托爾斯泰在一個夜晚祕密離家出走,伴他同行的有他的醫生和小女兒亞歷山德拉,他希望找到一個能安靜地生活並和上帝更加接近的藏身之所。幾天以後,11月20日(舊曆11月7日),他因肺炎在梁贊(Ryazan)省偏僻的阿斯塔波沃(Astapovo)火車站去世。

      托爾斯泰 — 作為基督教改革者的晚年。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評價

      對於托爾斯泰作為一位文學家所取得的傑出成就,評論家們從來很少提出疑問;他是公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家之一。托爾斯泰雖然從未因襲在他之前的俄國作家,卻可能受一些外國作家如盧騷、史坦恩、斯湯達爾及稍後薩克萊等(William Thackeray)的影響。

      但對於他作為一位思想家的聲譽,人們卻從來沒有一致的看法。不過,托爾斯泰的道德和理智發展的兩重性已經被研究他的思想的現代學者們更加透徹地理解。當他孜孜不倦地探索真理時,他是竭力在一個知識不完備、人類不完美的世界上尋求絕對的真理。其結果是,他的不願妥協,他對於獲得徹底的理性解釋的強求,往往使他把理論推到荒謬的地步;許多人認為,他關於歷史、非暴力、教育和藝術的觀點,已經非常接近於這種荒謬的境地。但是只要系統地研究他的思想,就會發現它和19世紀自由主義的種種觀念的關係。他認為兩千年來的全部歷史,主要是由個人的道德進步和政府的道德敗壞構成的。托爾斯泰把他的信仰寄托在人們的道德進步上,認為它是對多數人普遍受少數人壓迫現象的決定性回答。他認為,與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和採用暴力的階級鬥爭學說相反,促使人類達到無階級和無國家狀態的進步運動,有賴於每一個個人奉行至高無上的愛之法律,因而摒棄任何形式的暴力,透過這一切使自己在道德上日臻完善。儘管托爾斯泰把他的理性主義引向了極端,他在今日仍被公認為19世紀最有影響的道德主義者之一。

      托爾斯泰 — 評價。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75492004>.

      托爾斯泰動畫

      更多


    • 20世紀人民文學的代表 ─ 蕭洛霍夫(M. A. Sholokhov, 1905-1984)



      「發自真心地告訴讀者,對人們說真話。事實有時是殘酷的,但永遠是毫無所懼的。堅定人們心中對未來的信心,以自己的力量打造這個美好的未來。做一個為世界和平奮鬥的戰士,在文字所能到達之處,用文字的養分來培育這些戰士。聚集人們追求與生俱來對於進步的高尚渴望。藝術擁有強大的力量來影響一個人的智慧和心靈。...我期望自己的書籍能夠幫助人們變得更好,擁有更潔淨的心靈,喚醒對他人的憐愛,為了人類進步和人道主義的理想而積極奮戰。如果這些期盼有那麼一些被實現,我會覺得十分欣慰。」
      -蕭洛霍夫於一九六五年
      諾貝爾頒獎典禮上演說-

      蕭洛霍夫,其巨作《靜靜的頓河》描繪1912至1922年間俄羅斯兩次革命(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兩次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國內戰爭)中的重大歷史事件,以及頓河哥薩克人們在這10年間的動蕩生活;並廣泛地反映了哥薩克人獨特的風土人情,及他們為爭取獨立而進行的英勇爭戰。這是一部深刻描繪巨大的社會變革時代以及全面而龐大的時間面貌的傑出作品,於1965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理由是「在描寫歷史上一段時期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時表現出真實和藝術的力量」。

      蕭洛霍夫終其一生皆在關注頓河地區哥薩克人民的生活及文化傳統的保存。其眾多作品持續對於哥薩克人的生活、對於他們在紅、白軍之間的效忠掙扎,以及頓河地區哥薩克人的民俗風情有深刻描寫。其後的作品如«開墾的處女地»記述著頓河大規模進行農場集體化的階段;短篇小說«一個人的命運»以衛國戰爭的主題,以一個具體人物的自傳性故事表述所有俄羅斯人民受苦受難的相同 命運。

      蕭洛霍夫的作品被譯成世界各國語言,廣佈五大洲出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更決議將2005年頒訂為蕭洛霍夫年。



      蕭洛霍夫 Sholokhov, Mikhail Aleksandrovich
      (1905.5.24,俄羅斯 維奧申斯卡亞~1984.2.21,蘇聯 維奧申斯卡亞)

      蘇聯小說家,1965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得獎理由是「在描寫歷史上一段時期俄羅斯人民的生活時表現出真實和藝術的力量」。1920年參加紅軍後,在莫斯科停留兩年,1924年返回故鄉頓河地區的哥薩克村莊。曾數度訪問西歐,1959年陪同赫魯雪夫訪美。1932年加入共產黨,1961年被選為中央委員。

        他17歲時開始寫作,出版的第一本書是短篇小說集《頓河的故事》(Donskie rasskazy,1926)。1925年開始寫著名長篇小說《靜靜的頓河》(Tikhy Don,4卷;1928∼1940)。肖洛霍夫的作品發展過程緩慢,值得注意的是《靜靜的頓河》用了12年時間才完成。另一部長篇小說《被開墾的處女地》(Podnyataya tselina,1932∼1960),用了28年時間寫作。《靜靜的頓河》描寫頓河哥薩克人為爭取獨立而進行的英勇爭戰,在蘇聯擁有廣大讀者,被歡呼為社會主義寫實主義的有力典型。一些流亡國外的作家(如索忍尼辛、麥德維傑夫〔Zhores Medvedev〕等)認為《靜靜的頓河》的大部分內容抄襲哥薩克作家克留科夫(Fyodor Kryukov,1920年卒)的作品,理由是該書第一卷問世時,肖洛霍夫年紀尚輕、並無生活經驗;另外,他以後也未能寫出具有同樣文學價值的作品。

      蕭洛霍夫。 (2006)。 大英百科全書。 2006年10月17日取自大英線上繁體中文版。 <http://wordpedia.eb.com/tbol/article?i=068676>.

      更多


    • 台灣文學與俄羅斯
      「台灣文人眼中的俄羅斯文學」圓桌論壇紀實

      時 間: 2006年11月12日 上午 10:00~11:40
      地 點: 國立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
      主持人: 王榮文先生(遠流出版公司董事長)
      與談人: 尉天驄教授(政治大學中文系教授)、鄭清文先生(名作家)、李敏勇先生(名詩人)、吳福成先生(台灣經濟研究院國際事務處副研究員暨副處長)



      【編按】
      俄羅斯文學作品對台灣作家的影響既深且廣,為讓民眾對「俄羅斯與台灣文學的關係」有進一步認識,國家台灣文學館、國立政治大學俄文系主辦的《俄羅斯文學的傳統與創新》學術研討會中,特舉辦「台灣文人眼中的俄羅斯文學」圓桌論壇,邀請知名學者與作家分享其俄羅斯文學經驗,並整理精華摘要以饗讀者。



      王榮文:
      今天座談主題是台灣文人眼中的俄國文學,相信與會的四位學者、作家,對俄羅斯文學在台灣,都有很多精采故事可說。
      首先請李敏勇先生發言。李先生是一九四七年出生,高雄中學畢業,中興大學歷史系,後來進入廣告、建設公司從商,不過他最主要的身分是詩人。



      李敏勇:
      我想從兩個經驗說起。一九八○年代末期,我在一首日本詩人谷川俊太郎有關莫斯科印象的詩中,發現動人的詩行:「列寧的夢消失了,但是普希金的秋天仍然留下來。」我們對俄羅斯文學的了解,不管是帝俄時期、蘇聯時期到現在的俄羅斯時期,存在著列寧和普希金交雜的文化性,但比起政治,藝術要永恆得多。

      另一次,是夜深時候,我在日本東京路邊麵攤吃拉麵,看到從琉球來的年輕麵攤老闆,讀起杜思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們》。二次大戰前,日本統治時期,台灣的文化人、讀書界,對俄羅斯文學的接觸,相映了那樣的場景。

      我在六○年代初讀高中時開始接觸俄國文學作品。我們知道,戰後的台灣與戰後中國,與蘇聯的關連是很不同的,台灣與美國的關係較親密,而中國則跟蘇聯密切互動。即便如此,台灣仍有機會讀到俄國文學,很多都是早期由中國上海生活書店翻印的譯本。我們讀托爾斯泰、杜思妥也夫斯基、克魯泡特金……,也讀社會主義理論。這些在某種不被鼓勵的氛圍下進行的閱讀,讓我們找到與美國文化不太一樣的文學文化風景。

      其實,日據時代的台灣作家也深受俄國文學影響,葉石濤常提到他們的經驗。不過二次大戰結束,台灣的「蘇俄」視野被政治限制,直到七○年代以後,隨著諾貝爾文學獎作品的引介,才陸續看到蕭洛霍夫跟巴斯特納克等作家的作品。

      俄國文學有個特殊傳統,一方面是深刻、濃厚、充滿土地深度的北方大地性格,一方面又有歐洲文明影響帶出來的近代意義的氛圍,另外,還有帶動紅色革命的因素混雜其中。俄國文學所潛藏的深刻性,與現代商業浮華的表面性,提供了很不同的感情深度與厚度。

      我自己是喜歡詩歌的人,後來開始透過英譯認識俄羅斯詩歌,先接觸了一九三○年代出生的「響派」詩人葉夫圖申科(Yevgeny Yevtushenko)的詩作《從慾望到慾望》,另外也接觸到沃茲涅先斯基(Andrey Voznesensky),自己也譯讀過他的《哥雅》,這兩個詩人雖然同屬一派,卻有很不同的風格。後來接觸了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引發我對俄羅斯詩歌更進一步認識的意願。布羅茨基在蘇俄時代被以「寄生蟲」之名起訴,被放逐西伯利亞,後來被救援,流亡美國,一九八七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更廣為人知。他除了代表俄國詩歌的傳統,又有自己獨特的個性。蘇聯解體後,有人問他要不要回祖國,他說:「對我來說,我那個國家已經不存在了。」後來他葬在威尼斯。

      由於布羅茨基常在文章中提喜愛阿赫馬托娃(Anna Akhmatova))跟茨維塔耶娃(Marina Tsvetayeva),我也因此回頭看她們的詩,她們詩中的抒情性與政治性交織的風格,對我的創作也深有啟發。

      我自己是台灣戰後出生,由於一九四九年之後,台灣與中國大陸是迥然不同的國家條件,對俄羅斯的接觸與理解也很不同,不過台灣對俄羅斯文學有興趣的人,應該對俄羅斯的歷史與現實有更深入的接觸,才不會有所偏頗。台灣對當代俄羅斯文學的了解還是很少,這已經不只是政治因素造成的,更因為商業因素的影響。



      王榮文:
      李敏勇先生代表的是戰後三年級文學愛好者,說出如何在美國的影響下找尋另外的路。
      接著我們請鄭清文先生發言。鄭先生除了寫作小說,也從事翻譯(日譯中),曾經為志文出版社翻譯普希金《永恆的戀人》。



      鄭清文:
      我是個作家,不是研究者,所以想以我從俄國文學得到的養分說起。

      我接觸俄羅斯文學大概是從一九五一年高職畢業以後。戰後初期,重慶南路的書店,擺滿了近現代中國作家的作品,像魯迅《阿Q正傳》,那時我還不懂文學,等我想讀的時候,那些書都變成了禁書,消失在書架上了。俄羅斯文學也是禁書,政府官員不想犯錯,不管誰寫的內容是什麼一律禁。

      我第一本讀到的俄羅斯作品是《俄羅斯三人集》,日本新潮社世界文學全集的一本,是在中華路舊書攤買下的,戰後日本人留下不少這類的書籍。這本書裡包括了果戈里、契訶夫跟高爾基的作品,我最喜歡的是契訶夫。

      契訶夫影響我較明顯的是〈峽谷〉,影響我的不是內容,而是意象。峽谷四周圍繞著山,沒有出口,這是台灣早期的境況。過去台灣曾經是個沒有出口的地方,四周是海,卻不能自由近海;三分之二是山,也不能自由入山,得有入山證。一九五九我寫了短篇〈簸箕谷〉,一九六五年我的第一本書也叫《簸箕谷》,另一篇作品叫〈吊橋〉,也有山谷的意象,我曾看過工人在山谷上架橋,橋是通往外界的途徑。

      高職畢業後,我一邊在銀行工作,一邊想考大學。隔壁有個鄰居,也在準備考試,他從學校借來一些英文簡易讀本,那是用兩千字英文重寫世界名著,我因此讀到托爾斯泰的民間故事,其中有兩篇印象特別深,一是〈一個人需要多少土地〉,講一個人出門買土地,約定日出前出發,日落後折返原點,行走範圍就是他的土地。這個人因為貪心,多走了,結果累死,得到的只是埋葬他的那塊土地。另一篇我忘記題目,講小孩子打架,大人也參加,後來小孩子和好了,大人卻還一直打下去。我寫過一篇童話〈荔枝樹〉,就是從這裡得到提示。

      大一時我在衡陽路買到托爾斯泰《安娜‧卡列尼娜》英文本,定價五十塊,當時一學期註冊費也才八十塊,可能因為是禁書,吸引力特別大,我用了一年的時間,邊查字典邊讀完。之後我買到英譯本《戰爭與和平》,這本書架構大,情節條理清楚緊密,人物描寫很突出,我很感動。

      我後來也陸續買到《罪與罰》、《卡拉馬助夫兄弟們》,鍾理和曾提到不喜歡杜思妥也夫斯基,我似乎可以了解,這是處理善與惡的問題,惡不能寫嗎?善惡要如何搭配?後來我讀了紀德論杜思妥也夫斯基的文章提到,「托爾斯泰是一座高山,杜思妥也夫斯基是一座更高的山,不過得在更遠的地方才看得到」。我因此了解惡也是文學的重要主題。

      至於屠格涅夫的重要作品,我只讀過日譯本的《處女地》。我也喜歡他的《獵人日記》,喜歡他對自然的描寫。我讀俄國作家作品總能感到泥土味,我喜歡書的味道,加上泥土味,更滿足。

      一九六六年以前,我在銀行工作,讀到日本經濟新聞翻譯索忍尼辛〈伊凡‧傑尼索維奇的一天〉,作者用冷靜客觀的筆觸,描寫監獄裡的一天;〈姨太太生活的一天〉的題目是模仿它的。蘇聯時代的作品,在台灣可以讀到的,大概只有《齊瓦哥醫生》跟索忍尼辛的作品。我還讀過巴別爾(Isaak Babel)《紅色騎兵隊》,我不太了解猶太人跟哥薩克的對立關係,不過殺鵝的情景我看到了,因此寫了〈雞〉,寫母親跟女兒的對立。

      我曾譯過普希金的《葉甫根尼‧奧涅金》,是根據日文譯本參照英文譯本譯出的,據說普希金的精華在語言,我不懂俄文,我的譯文一定有很多不足之處。記得普希金有句詩說:「在雲深處,有不以死為懼的人」。普希金是近代俄國文學的開創者,有幾位與其同時的作家,因政治死於非命,俄羅斯文學之可貴、可敬,正因為她有不以死為懼的文學。



      王榮文:
      我們從小說家的談話中,可以知道他是如何受到閱讀的影響,這是很珍貴的史料。
      接著請二年級生的尉天驄教授。尉天驄大三就創辦《筆匯》,發掘了台灣許多重要小說家,如陳映真、黃春明,對台灣文學貢獻很大。



      尉天驄:
      中國走向現代的過程中,俄羅斯文化就一直與中國息息相關,不管是文學或思想,都深受影響。

      民國未成立前,當時年輕的革命組織,一支是到日本,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很多革命先烈也都在日本求學,學習新思想;另一支則到了法國,他們創辦了《巴黎新世紀》雜誌,介紹的大部分是無政府主義思想,其中的兩大思想代表,一個是巴枯寧,一個是克魯泡特金,他們對中國近代歷史的影響非常深遠。去年過世的中國作家巴金,他的筆名就是從這兩個人來的。不只筆名,他也翻譯了俄國的文學,思想與寫作技巧也都深受俄國影響。無政府主義有個觀念,如果對付不了了,就進行暗殺,所以這主義看似和平,實則恐怖。巴金第一部小說叫《滅亡》,講一個人去刺殺軍閥,失手之後,頭被割下來,掛在電線杆上滴血,就是很無政府主義的人生觀。

      五四之後,中國人對白色帝國主義絕望,同時,俄國革命成功,於是開始以俄為師,陸軍官校的前身黃埔軍校就是俄國人拿錢辦的,這是國共合作時期發生的事。國共分裂之後,俄國思想整個進入中國。中國新文學最重要的刊物是《新青年》,當時發表最重要的一篇作品是魯迅的〈狂人日記〉,魯迅被尊稱為中國的高爾基,顯示他受到俄國的影響。果戈里也有一部小說,寫俄國人愚昧無知沒有思想,魯迅將它翻譯出來,叫《死魂靈》。這部小說可說促成魯迅〈阿Q正傳〉的出現。

      到了三○年代,新文學可說是按照俄國的步驟往前走。政治大學東語系第一任系主任孟十還先生,是最早翻譯俄國文學的人,魯迅死時,他是抬棺的人之一。中共成立政權後,魯迅身邊圍繞著很多人,他們翻譯的作品,不是我們熟悉的帝俄時期作家,而是革命後的作家,這些作家歌誦革命、理想,最有名的一本書是《鋼鐵是如何煉成的》。不過這些作品,如今已乏人問津了。

      三○年代以後,左翼浪潮熱烈,直到毛澤東延安時期談話,提出的寫作理論,無不顯示中國文壇受到俄國全面的影響。巴金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主要翻譯帝俄時期作家的作品,另外左翼作家聯盟召開大會,推派魯迅作為領袖,這批上海作家受到延安指揮,而延安則受莫斯科指揮,說穿了,中共文學是俄國文學的複製品。

      不贊成革命的俄國作家,紛紛出亡,這些流亡作家,有的到了歐洲,尤其巴黎,他們辦雜誌,信東正教,寫的書對俄國文化傳統做了沉痛深刻的檢討,其中最重要的是別爾加耶夫;另外,留在國內的巴斯特納克和索辛尼津蘇人都對俄國的革命文學嚴加批判;梅尼爾科夫斯基最重要的兩部小說,《諸神的滅亡》、《諸神的復活》,以達文西為中心,宣揚文藝復興時代偉大的、人文的、宗教的、覺醒的思想。透過這些沉痛的反省,我們等於讀到世界近代史。



      王榮文:
      李我們最後請四年級生吳福成發言,他是政大東語系畢業的,當過記者,到莫斯科大學留學過,曾經替遠景諾貝爾文學獎叢書編過蕭洛霍夫的代表作《靜靜的頓河》,這是他諸多工作中跟我相關的一項

      吳福成:
      三十年前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當時的政治環境是反共抗俄,所以很難取得俄羅斯文學資料。我的俄羅斯文學資料有三個來源,第一個是東語系主任孟十還先生,他是三○年代中國文壇大將,經由私下的接觸,我從孟老師那裡知道了舊俄寫實主義作家果戈里的小說《死魂靈》。這部小說描寫在封建的沙皇統治下,死掉的農奴還可以變成幽靈人口被地主們來販賣賺錢,其實跟當時台灣社會所謂的「人頭」交易情形相類似。後來又讀了果戈里的戲劇《欽差大臣》,對當時俄羅斯的官僚體系的拍馬迎逢、造假牟利現象極盡諷刺,這又讓我聯想到當時在台灣放映的一部電影《假如我是真的》,從而發現俄羅斯的寫實文學,跟台灣現實若合符節。

      第二個是王兆徽老師,他是東北哈爾濱人,東北曾受俄羅斯、日本統治,也因此王老師不但有豐富的俄羅斯文學體驗,也學到了一口流利的俄語和日語。我因為主修俄語,又略懂日文,所以我與王老師之間透過日文版的俄羅斯文學譯作,間接理解了俄羅斯文學的面貌。剛剛鄭老師提到日文版《俄羅斯三人集》,也是我認識果戈里、契訶夫、高爾基三位舊俄作家的管道。高爾基是左派工人階級的大作家,他對俄羅斯大革命前沙皇腐敗專制政權的描寫,對年輕時代的我衝擊很大。而契訶夫的短篇小說充滿著憂鬱悲觀無奈,身為醫生,他用解剖刀一般的筆,將當時的俄羅斯社會問題剖解得如此細膩,讓人覺得憂鬱無望。其中,我最喜歡他的一個短篇〈愛睏〉,內容描寫一個十三歲小女生,因貧困出身,被迫到人家家裡當保母,日以繼夜辛苦忙碌,總是無法有空檔好好睡一覺。她實在太睏了,可是她要照顧的娃娃卻整夜啼哭不停,最後她找到ㄧ個可以讓自己躺下來睡一覺的方法,就是將娃娃捏死。之後,一切恢復平靜,她終於可以安然入睡了。這篇作品中的道德衝突,對我的人生觀起了很大的挑戰。

      第三,因為我是學俄語的,為了蒐集資料,常去台北市的牯嶺街、中華路的舊書攤,像書蟲一樣翻翻找找看看,找到的多半是三○年代在中國翻譯的舊俄作品。然而在當時的政治敏感氣氛下,想買下那些書又害怕警總「老大哥」眼睛盯著你,不買回去好好讀他一下又覺得可惜。總是在歷經一番掙扎後,大半都勇敢地買下,當然也因此偶爾會被「老大哥」請去喝咖啡聊聊。另外,我也要感謝尉老師,當時我從他那裡也看到不少俄羅斯文學。

      在這裡,我願意勾勒一下這次來台展出的三位俄羅斯巨匠的重點。先講普希金,他除了詩作優美,情人眾多,還會歌誦自由。俄羅斯當時發生了「十二月黨人」之亂,普希金的很多朋友被沙皇政府放逐到西伯利亞礦坑勞改,他則寫了一首歌誦自由的詩《獻給了十二月黨人》,呼籲被關被勞改的朋友持劍起義,衝破牢獄,奔向自由。普希金也是沙皇時期對抗歐洲式文學流風的要角,他以最貼近俄羅斯人民生活的語言寫出重要作品,因此被後人尊為俄羅斯文學的開山祖。他同時還是俄羅斯民主的奠基者,分外值得尊敬。

      接著,談談托爾斯泰。他的成名作《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復活》,因為都屬於大河小說,真正看完的人恐怕不多。對我來說,最欣賞他的《復活》,描寫一個貴族的懺悔歷程。在當時,托爾斯泰出身貴族階級,卻能自我反省、懺悔,並且跟人民說抱歉,進而以文學來表達他的道德和思想,是很值得尊敬的一位舊俄作家。我們理解的托爾斯泰面貌,其實有兩面,一個是受人擁戴的文學藝術的一面,另一個是他晚年無政府主義、福音書思想、為人民說話的一面。我始終認為,我們不但要欣賞托爾斯泰的文學性,也要深入他的思想性。

      最後要談的是蕭洛霍夫。我與蕭洛霍夫結緣,是當年遠景出版社為了呈現諾貝爾文學獎全貌,選定蕭洛霍夫四巨冊的《靜靜的頓河》,可是礙於資金與出版時間緊迫,為了便宜行事,經由出版社老闆沈登恩的香港友人取得大陸譯本,再由我遊說王兆徽老師掛名編審,並參酌日文譯本對內容作修潤,更重要的是,將當時國民黨政府可能覺得敏感、礙眼的字眼剔除,才得以順利出版。事實上,台灣作家之所以推崇蕭洛霍夫,主要還是因為他描寫的四百年來長期被外國人統治的哥薩克命運,跟台灣四百年歷史頗有相似之處。

      除了上述幾位舊俄作家,其實,我個人對屠格涅夫更有興趣。因為屠格涅夫所寫的六本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煙》和《處女地》,通稱為「六部曲」,塑造了一些俄羅斯「無用人」典型人物,也充分反映了俄羅斯大革命前,也就是十九世紀中期俄羅斯社會思潮的轉變軌跡,「六部曲」一脈相承,非常精采。

      以上是我早年的俄羅斯文學經驗。1995年到1997年我有機會遠赴莫斯科學習,那段期間我與俄羅斯文學有著更貼近的接觸。可惜的是,自我從俄羅斯回台後,就投身國際經濟組織、區域整合的研究工作,每天接觸的都是外交經濟事務,迄今可謂不看俄羅斯文學久矣。今天能有機會應邀在這裡分享我的俄羅斯文學經驗,對我那早已褪色的文學靈魂之衝擊不可說不大,也許,今天的對話會再度重燃已深埋我心底的那奄奄一息之俄羅斯文學火種。



      王榮文:謝謝四位的分享,由於時間有限,就請四位與談人各以一分鐘作結語。



      吳福成:
      綜合我至今的生命經驗與閱讀經驗,我最深的感受是,文學作品一定要能反映現實,也一定要能感動人、推進人民的生活;如果不能如此,那種文學就是僵化的、死掉的,也很難永續存在。



      鄭清文:
      台灣文學有幾個特點,一是寫實,二是鄉土,三是反抗,四是歷史。從這四點來看,都可以看到台灣文學受俄國文學影響。



      尉天驄:
      杜思妥也夫斯基談到普希金時說,「普希金之偉大,在於他有很高的智慧,很高的能力,對每件事情都看得很深,在很多微不足道的小事物中,能看出深奧的東西。當前知識界有個很大的毛病,就是失根,失掉了根基,自以為凌駕在民眾之上,從來沒有跟自己的土地、自己的人民、自己的痛苦結合在一起,以致游離於現實之上。」我把這段話提出來,跟大家分享。



      李敏勇:
      一九八○年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波蘭詩人米沃許流亡到美國,他說布羅茨基「是個很好的詩人,或許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好的一個。」這可說是對俄羅斯文學最大的讚美。英國哲學家以撒‧柏林在接受訪談時,訪問者問他,「布羅茨基曾經說,有些問題哲學家也許不能回答,但詩人可以。你同意嗎?」以撒‧柏林說他同意。以此勉勵俄文系的同學,能多介紹俄羅斯文學,也對雙方的交流提供更多貢獻

      更多

展覽資訊



    • 展覽緣起

      俄羅斯文學三巨人:普希金(1799-1837),托爾斯泰(1828-1910),蕭洛霍夫(1905-1984),這三位文學巨擘在19到20世紀間用他們的筆詳實記述了時代的故事,也影響了當時代的思潮,在俄國史上奠立其獨特、開創性的歷史地位,也在世界文壇上建立其不可動搖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百年來,他們的作品不僅深深地受俄國人所喜愛,也感動了全世界的讀者;透過動人的文字,寫實的描述,俄羅斯文化的美麗與深邃才得以流傳百年,並遠播千里。這正是文學動人之處!  

      本展覽將展出借自三位文豪故居博物館的五百餘件文物,除了有文豪們的手稿、畫像等可以讓我們親炙作家風采,更有當時的生活文物-從奢華的貴族生活到儉樸的農民用品-可以一窺文學故事中的場景重現。本展覽將引領我們去認識俄國的民族詩人-普希金,他那熱情洋溢的筆如何寫出一首首憾動人心的詩篇,不僅受到當時代的俄國人喜愛,一直到今天的俄羅斯,還是人人能夠朗朗上口;了解托爾斯泰長達82年的人生歲月中,內心世界的起伏轉折又是怎樣地表現在<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不朽巨作之中;以及蕭洛霍夫筆下<靜靜的頓河>中那群左右為難、受盡內心煎熬的哥薩克人,又是為何選擇在俄南草原自由的生活。  

      俄羅斯-這個位於東方與西方之間的北方國度,它不像歐洲國家那麼遠,又不像亞洲鄰國那麼接近。百年來,我們只能讀著經過日文、英文等層層轉譯的文學作品,想像著在那個冰雪大地的人們生活;又或是近代,透過歐美媒體的解讀,我們恐懼著一個滿佈著KGB的冷酷霸權。始終,我們以為認識這個國家、但似乎它又永遠掩著一層面紗。  

      柏林圍牆倒下、蘇聯解體之後,台灣開始與俄羅斯有著面對面的接觸。而本展覽更是首度把俄羅斯動人的文化帶到台灣觀眾面前,要給大家第一手的接觸。第一次,我們要用自己的眼睛,去認識俄羅斯。  

      展覽資訊

      (每週一休館,除夕及初一休館)
      2006.11.12(日) ~ 2007.01.12(五)
      國家臺灣文學館,台南市中正路1號 電話:06-2210201(團體參觀可預約導覽,每週一休館。)

      2007.01.26(五) ~ 03.25(日)
      國立臺灣博物館,台北市襄陽路2號 電話:02-2382-2566(團體參觀可預約導覽,每週一及除夕、初一休館)

      更多


    • 482-438
      M. B. 土林諾夫(M. B. TULINOV)/L. N. 托爾斯泰-新郎。莫斯科。1862年 /複本。1898年/相片/28,5 x 22,5 (橢圓形)


      托爾斯泰顯然不是無意中選中M. B. 土林諾夫的工作室。土氏的工作室位於所謂的「攝像名人」群聚的庫茲涅次基橋上-這些名人是因高度專業技巧而馳名的攝影師。可以理解,在對自己而言意義如此重大的日子前夕,托爾斯泰希望一切都能盡善盡美。



      453
      L. O. 巴斯特那克(L. O. PASTERNAK)/「家人相伴中的L. N. 托爾斯泰」草圖。晴園 。1901年 /硬紙板, 油畫原料/36,2 x 52,8


      1901年夏天,列翁尼德.奧西博維奇.巴斯特那克曾經到過晴園為他的繪圖構想畫了幾幅寫生畫:「我選擇描繪托爾斯泰在家中的情景,因為我認為那是最有趣的俄國主題。我用粉臘筆完成這幅畫,營造出傍晚昏黃燈光照射的感覺。」藝術家分階段完成了這幅畫作的成品。首先他在晴園用鉛筆畫了草圖,並在1902年將這幅草圖贈予S. A. 托爾斯塔雅。他當時可能以這幅圖為本,先採油畫原料繪製了草圖,之後改用粉臘筆完成。這幅畫被送往巴黎前,曾經在彼得堡的「藝術世界」展覽上展出過,格奧爾吉.亞歷山大維奇大公並曾為了亞歷山大三世的博物館(現今的俄羅斯博物館)收購此畫。


      L. O. 巴斯特那克將全副精力投注在自己的構想上,他試著傳達晴園黃昏靜謐的氣氛,捕捉這些相親相愛的人們在柔和桌燈映照下相聚的情景。P. A. 謝爾格延科如此形容這幅畫:「暮色開始降臨。茶几上點上了蠟燭。在另一張位於角落的圓桌上擺上了罩著燈罩的檯燈。索菲雅.安德列芙娜將她白天沖洗好的照片攤放開來,接著取了針線活,坐到圓桌旁,低垂著頭開始工作...大廳連同嵌在深色方形相框裡的古老肖像陷入昏暗中...」在巴斯特那克的畫中,索菲雅.安德列芙娜正在從事針線活,塔吉安娜.里沃芙娜正朗讀著一封信,與他們一起的是一旁落在陰影中、只現出側臉的L. N. 托爾斯泰,他的身影似乎來自另一個世界,由不同的材質所組成。




      V. A. 謝洛夫(V. A. SEROV)/安德列公爵在阿巫斯特利次之戰中高舉旗幟/L. N. 托爾斯泰小說「戰爭與和平」的插圖。列寧格勒。1950年-1953年/紙張貼於厚紙板上。丹配拉畫法/33 x 44




      I. YA. 金次柏格(I. YA. GINZBURG) /工作中的L. N. 托爾斯泰。1891年/青銅製品/29,5 x 18 x 22,5


      伊里亞(艾利阿許).亞可夫列維奇(1859–1939),雕刻家,一系列L. N. 托爾斯泰雕刻作品的作者。1891年夏天他到晴園作客,當時I. YE 列賓也正在晴園為作家繪製肖像。傳記作家P. I. 彼留可夫在L. N. 托爾斯泰傳記第3冊中寫道:「當列賓在工作室中作畫時,金次伯格同時捏塑著迷人的小雕像,他精準地捕捉了作家在寫作時的典型姿勢,這雕像也成為列夫.尼可拉耶維奇最佳的塑像之一(1891年7月)。」評論家V. V. 斯塔索夫對金次伯格的作品亦有極高的評價:「我看到了年輕雕刻家金次伯格的全身雕像,這座用石膏澆鑄的雕像剛剛自晴園送抵彼得堡。我可以大膽地說,這是座小經典作,因為它傳神地傳達了托爾斯泰的個性、臉部表情、姿勢、眼光以及動作。他採取坐姿,頭俯在小桌上,一隻腳收於臀下,坐在舖著小毯子的椅凳上。寫作中的他是如此專注,好似寫作的內容充塞了他全身。在他前面是墨水瓶、幾本筆記本、紙張和書籍。」(1891年6月26日)




      V. 馬拉莫夫(A. V. MORAVOV)/在晴園書房中工作的L. N. 托爾斯泰 /畫家自繪的複本。1909年-1910年/油畫,油畫顏料/67 x 81


      藝術家A. V. 馬拉莫夫於1898年首次見到L. N. 托爾斯泰。1909年時,他接獲作家妻子向他訂購「娃娃-小骷髏」一書插圖的訂單後,便著手開始工作,並視工作進度將草圖寄至晴園。藝術家的作品受到索菲雅.安德列芙娜以及列夫.尼可拉耶維奇的喜愛,夫婦倆因此邀請他至晴園作客。藝術家接受了邀請,於1909年11月1日至8日造訪莊園。他在作客期間,決定繪製作家的肖像。藝術家希望巨細靡遺地描繪出L. N. 托爾斯泰書房的陳設以及他創作時圍繞在他週遭的物品。觀眾在畫上看到的是暮年的托爾斯泰,距離他1910年因無法忍受內心折磨而悄悄離家並逝世於路途上為時不遠。這幅畫曾經在歷史博物館1909-1910年舉行的巡迴展覽會上展出,有藝術家本人的文獻可資證明:「有位莫斯科的藝術贊助家向我購買了這幅曾經在1910年展覽會上展出的托爾斯泰肖像,惟不清楚現在肖像流落何方。我依據翻印的圖像以及記憶繪製的幾幅複本目前保存於托爾斯泰博物館以及其他地方。」



      465
      N. A. 拉薛克塔耶夫(N. A. RASHCHEKTAYEV) /兩兄弟/摘自L. N. 托爾斯泰童話故事及寓言的系列插畫。卡魯加。1970年代初期/紙張。水粉顏料/36,7 x 26,7

      更多


    • 287
      創作者不明/位於莫斯科的普希金紀念雕像,模型,20世紀。/10年 A. M. 阿培庫申原版的複製品/上色石膏/高:100;底座:6 X 29.5 X 30.5


      第一座紀念俄羅斯偉大詩人的雕像是於10年在莫斯科矗立的。建造雕像的費用是從全國各地所籌措而來的。自1860年到1875年雕像的建造工程是由當時最優秀的大師們所主導。建造委員會比較偏愛A. M. 阿培庫申的模型:「在其中融合了簡單平凡的特點又帶有溫和的姿態,這就是與詩人外表最為相符的典型。」10年6月6日舉辦了隆重的紀念雕像揭幕典禮。這的確是全人民的節慶,在偉大詩人的天才面前獻上俄羅斯人民的崇敬獻禮。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紀念雕像,象徵著自己的驕傲和榮耀。對於莫斯科而言,這便是普希金的紀念雕像,雕像的台座上總是擺滿鮮花-代表著我們謙卑的獻贈,懷念偉大的詩人。



      209
      Yu. 巴蘭諾夫斯基/普希金與丹特士的決鬥,1899年/1884年A. A. 那烏莫夫原版的複製畫/木版刻畫24.8 X 37


      1837年1月27日(舊俄曆) 普希金和喬治.丹特士在彼得堡近郊的小黑河區決鬥。丹特士為一法國人,任職於俄羅斯公職中的禁衛騎兵團軍官。詩人傷重,於1837年1月29日下午兩點四十五分逝世於彼得堡莫伊卡12號的家中。

      在19世紀下半葉,尤其是因為普希金百年冥誕紀念日(1899年)的緣故,在一般民眾和創作的知識份子階層中興起一股探究普希金生平傳記的熱潮。在1850年到1890年代決鬥的悲劇事件最常反應在繪畫和印刷的題材上。藝術家A. A.那烏莫夫帶著充滿擔憂悲傷的情緒描繪出這幅«普希金與丹特士的決鬥»,後來成為眾多藝術家模仿複製的版本。

      243
      S. A. 亞里莫夫/改編普希金小說«黑桃皇后»劇作的裝飾設計圖,1999年/1999年於莫斯科國立中央紀念亞布拉斯佐夫木偶劇院登台演出/紙,炭筆/54.4 X 74.5


      謝爾蓋.亞歷山大維奇.亞里莫夫(生於1938年)為俄羅斯人民藝術家,藝術科學院正式院士,俄羅斯聯邦榮譽藝術家,俄羅斯藝術聯盟暨電影人聯盟成員,國家獎章得主,亦為國立中央紀念亞拉斯佐夫木偶劇院主要藝術家。



      240
      B. A. 札瓦洛夫/老漁夫用漁網捕魚,普希金童話«漁夫和金魚»插畫,1973年/紙,蛋彩畫,水粉顏料,油性粉蠟筆/24.8 X 21.5


      ...第三次他撒下了網,
      漁網捕到了一條魚,
      不是普通的魚,是條金色的魚。
      哇,捕到了一條金魚!
      還是條會說話的魚。
      牠哀求:「老爺爺,放我回海洋! 我會好好報答你, 給你所期望的東西。」

      B. A. 札瓦洛夫 (生於1935年)為插畫家和劇場藝術家。其作品曾於1971年在莫斯科舉辦的「年度最優美書籍繪本」競賽中榮獲四項金牌。自1981年起移居巴黎。



      219
      A. 斯庫林姆斯基/娜塔莉亞.尼古拉耶夫娜.普希金娜 ,1960年左右/A. P. 布柳洛夫原版的複製畫/紙,水彩/20.9 X 16.8 (橢圓形部分)


      娜塔莉亞.尼古拉耶夫娜.普希金娜 (原姓氏為岡查洛娃,1821-1863年) 於1831年2月18日成為普希金的妻子。普希金和她結識於1828-1829年冬季,在一次莫斯科的社交舞會場合上。「當我第一眼見到她立即明瞭,她的美麗在這人世間閃亮耀眼。我愛上了她,我頭暈目眩,我向她求婚。」1830年4月普希金這樣寫道。普希金度在度過近兩年擔憂不安的時光後,他的求婚最後被接受了。不富有的普希金也未任官職,僅享有令人質疑的政治名聲而已。這讓娜塔莉亞的母親看這個女婿不甚滿意。1831年的2月18日娶了娜塔莉亞.岡查洛娃為妻。在獻給新娘的詩歌«聖母»中 ,普希金這樣寫道:

      造物主將妳派下凡贈予吾 吾願滿圓。
      妳,我的聖母!
      至聖至潔的神造之物。

      所有認識娜塔莉亞.尼古拉耶夫娜的人無一不被其美貌所驚嘖。當時的人也注意到她的溫恭靦腆、寡言沉靜。 普希金過世後娜塔莉亞.尼古拉耶夫娜帶著四個孩子在哥哥的「畫布工廠」那裡住了快兩年,然後回到彼得堡待了五年的時間。1844年改嫁P. P. 藍斯基將軍。 此幅水彩肖像是俄羅斯著名畫家 A. P. 布柳洛夫於1831年普希金還在世時完成的作品。



      272
      仕女舞會服裝,依1820年代樣式重製/「藝術莫斯科」有限責任公司,1977年/緞子,透明絲綢,面紗,花邊,花飾/長度:130;腰寬:30;從肩寬到袖子:63


      從18世紀到19世紀初期,女性服飾的時尚並無固定的特點。在普希金時期寬裙子及箍骨裙,鍾式裙子及腰下寬大的裙子被那些展現輕快,半透明的洋裝所取代,服裝為高腰設計,胸下緊束。尤其一定要配戴各式貴重的裝飾品,在舞會中沒有佩帶珍珠串鍊是被視為無禮的。

      我喜愛瘋狂的青春氣息, 擁擠人潮、閃耀亮麗,歡樂欣喜。
      還有仕女們的金裝華衣。
      節錄自«葉夫蓋尼.奧涅金»

      莫斯科的舞會尤其聞名。莫斯科貴族一星期舉行兩次「優雅的聚會」,建物內可以同時容納將近五千人。所有俄國的貴族在接近冬天的時節前往莫斯科。舞會的季節始於11月而結束於4月。舞會一般開始於晚間6點,而將近午夜12點時賓客們才陸續離席返家。在特維爾林蔭道於1828到1829年的冬天,在莫斯科某家舉辦的舞會上普希金首次遇見了16歲的娜塔莉亞.岡察洛娃,也就是他未來的妻子。

      舞會的舉辦通常是在非常明亮且裝飾華麗的廳堂裡。沿著牆壁立著精緻的美紋白樺木傢俱,或是由紅木所製成的,架台上高高扥著花瓶和枝形燭臺。舞會充滿著歡慶的奢華氣氛。穿著慶典衣服的僕人迎接乘坐四馬馬車而來的客人:男士穿著燕尾服及禮服,而女士穿著輕盈華美的舞會洋裝。

      23
      V. P.史特拉霍夫/亞歷山大.謝爾蓋維奇.普希金,1978年/B.A.特洛品尼1827年原版的複製畫/粗麻畫布,油彩/67.3 X 54.


      1827年是普希金名聲處於最巔峰的年代。在他長期流放後,普希金的好友們自然地想請當時最傑出的藝術家替他描繪肖像。當時在莫斯科替普希金描繪肖像的畫家便是名聲響亮的B.A.特洛品尼(1776-1857)。當時的人認為這幅畫是「肖像與本尊有著驚人的相似度」。

      更多


    • 41-47
      女用短衫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 / 織品、飾條、金屬(釦子) / 36 x 53cm
      女裙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紡織 (縫紉)/94 x 84 x 240/
      女用圍巾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棉線、手工/210 x 50
      女用披肩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紡織 (縫紉)/150 x 150
      女用帽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織品/75 x 16
      哥薩克女用禮鞋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皮革/長度 -22,5
      頓河哥薩克制服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織品(呢絨)、金屬/44 x 81 x 65
      哥薩克燈籠褲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織品(呢絨)/108 x 15
      軍帽 織品(呢絨)/直徑 - 19,3
      軍刀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皮革、金屬/長度 -93,5
      皮帶 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皮革、金屬/123,5 x 3,5


      女用短衫 女用短衫 襯衫和短衫的質料與裙子相同。它的剪裁十分複雜,小鈕釦的釦環在側邊從袖口延伸至肩,領子也側扣至頸部兩旁,有袖寬且束口的長袖。短衫通常有用來裝飾的花邊和刺繡 (歌薩克女人稱之為“batistovka”)。

      女裙
      20世紀初頓河地區哥薩克女性套裝通常是由裙子和短衫所組成,裙子長且寬,夏天以粗麻布織成,冬天則以呢絨製成,裙上有許多皺摺,尤其是在背面和下擺處。禮裙則會用釦子、有孔的小玻璃珠、緞帶和花邊來做裝飾。

      女用圍巾
      由黑色纖維織成的手工哥薩克女性頭飾。《新娘膽怯地站在門邊…在有著一層灰塵的帽沿下是她那勇敢的灰色眼睛…》(《靜靜的頓河》)

      女用披肩 在婦女頭飾的款式隨著時間不停的變化下,唯有披肩不變,依舊是哥薩克女性服飾的象徵。19世紀中,手工製的手帕與披肩特別受歡迎,在1963年伊柯夫‧拉博進以印花披肩與喀什米爾布製的刺繡手帕開設了手工藝坊後,帕夫洛夫斯克式手帕便開始引領潮流。最初在手帕上的圖案並不大,多數的披肩上有仿照土耳其和印地安的東方圖案作裝飾,但到了20世紀初,以大紅花襯在黑色、紅色、白色及淺藍色的底布上後,披肩開始變得華麗。

      女用帽
      帽子- 袋狀編織物,帽尾有著小小的流蘇,常以有孔的小玻璃珠與刺繡來作裝飾。當地女性通常以編辮子梳成典型的女性髮型,並戴此女用帽參加哥薩克的結婚典禮。

      哥薩克女用禮鞋
      富裕的哥薩克女性在城裡或鎮上的皮革小舖中買此帶有鈕釦的禮鞋。 u 頓河哥薩克制服 哥薩克軍隊的配件。

      哥薩克燈籠褲
      長且寬的褲子,以彩色飾條作為腰帶;燈籠褲一般加上毛皮,其褲管被塞在靴子裡。

      軍帽
      頓河哥薩克的重要頭飾,此款軍帽為哥薩克軍隊的象徵,用於作禮拜、宣示和參加集會。外地人或客人在參加集會時,是不戴帽的,而哥薩克人則一定要帶軍帽。軍帽通常掛在房間裡明顯的地方,在寡婦的屋裡則是放在聖像之上。 《這是給你的,老爺子 ─ 格里果里含糊不清很快地說,他戴著有火紅帽緣的新哥薩克高頂軍帽》(《靜靜的頓河》)

      軍刀帶
      佩戴刀劍的肩帶

      皮帶
      哥薩克皮帶的製作材料為長條皮革。 腰帶適用於制服上衣、軍便服、舊式男大衣或是軍用大衣。在軍大衣上腰帶靠著底排鈕釦並且扣戴在背後。



      170
      列博洛夫/蕭洛霍夫肖像畫/莫斯科 1970/紙、膠、白色顏料、著色粉筆、木頭、玻璃/55 x 45


      列博洛夫‧尤里‧彼得洛維奇(1929─2002) ─ 俄羅斯聯邦榮譽畫家。 米亥伊爾‧亞歷山大維奇‧蕭洛霍夫不喜在畫家前作態,因此其肖像畫甚少。而其中最成功的一幅為列博洛夫之作。此幅畫的背景為蕭洛霍夫在歌薩克村家中的臥房。

      177
      列博洛夫 / 格里果里和雅克希娘 /取材於蕭洛霍夫小說《靜靜的頓河》 1961/水彩畫/39,9 x 54,2 ; 38 x 44



      189-190
      小馬兒/蕭洛霍夫短篇小說《小馬兒》之劇中木偶/頓河的羅斯托夫 1981/織物、堅韌紙、金屬、木頭、麻屑/48 x 48 x 15,5
      哥薩克青年/蕭洛霍夫短篇小說《小馬兒》之劇中木偶/頓河的羅斯托夫 1981/織物、堅韌紙、金屬、人工皮革/41 x 20 x 13,5

      戲劇於1981年在羅斯托夫州的木偶戲院上演,2001年戲院全體人員將此木偶贈與蕭洛霍夫博物館。



      174
      海報《哥薩克人,你追隨誰?追隨我們還是他們?》1920年代 複品 維約申斯卡村 2006 / 印刷/ 66,1 x 51,1



      106-114
      海煤油桌燈 1939年代 /金屬、玻璃/22,5 x 9
      文具 1930年代/七件/大理石、金屬、玻璃/38 x 25,5 x 1,7
      鋼筆 1930年代/木頭、金屬/長度 20,2
      日曆顯示器 1960年代/金屬、塑膠、紙/ 10,7 x 7 x 8
      紙鎮 (武士頭盔) 列寧格勒/日本 1966/金屬、飾帶/ 7,5 x 6,2
      時鐘《騎士》 (置於黑色木製托架上) 《科寶》公司 日本 1970/金屬
      有機玻璃 23,5 x 11 x 14
      拆紙的裝飾刀 1970年代 /金屬、人造皮革/22,8 x 3
      菸灰缸 1950年代/金屬、水晶/4 x 14


      煤油桌燈
      蕭洛霍夫在1930年代時所使用的燈。

      文具 蕭洛霍夫在創作《靜靜的頓河》與《被開墾的處女地》期間所使用的文具。 鋼筆 蕭洛霍夫的私人物品。

      日曆顯示器
      蕭洛霍夫的大女兒送給他的禮物。

      紙鎮 (武士頭盔)
      1966年蕭洛霍夫全家於日本旅遊期間所購得。

      時鐘《騎士》(置於黑色木製托架上)
      一位蕭洛霍夫在芬蘭赫爾辛基擔任俄文雜誌《同路人》執行編輯的朋友 ─巴羅大夫金所贈。鍾上所顯示的正為蕭洛霍夫死亡的時間。

      拆紙的裝飾刀
      置於人造皮套中。卡斯吉那的女婿 ─ 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葛維旭阿尼(1964-1980)送給蕭洛霍夫的禮物。

      菸灰缸
      為蕭洛霍夫所有。

      更多

活動看板



    • (本區活動已於2007年結束)

      親子共讀俄羅斯童話屋


      由專業講師搭配多媒體動畫,於現場講述普希金與托爾斯泰所創作的童話故事。
       童話屋講師由「插電,兔子窩」提供     詳細場次表

      文化講座

      邀請知名學者專家為民眾設計一系列俄羅斯文化專題講座,深入淺出介紹俄羅斯的文學、 音樂與社會。
        詳細場次表

       

      影片放映

      於展場視聽區放映三大文豪作品所改編之電影、歌劇或芭蕾舞劇。
       詳細場次表



      [ 活動場次表 ]

      國立臺灣博物館
      台北市中正區襄陽路2號 02-2382-2566

      更多


    • (本區活動已於2007年結束)

      國家臺灣文學館
      台南市中正路1號 06-2217201



      誠品書店台南店
      台南市東區長榮路一段181號B1 06-2083977



      誠品書店高雄遠百店
      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21號大遠百購物中心17F 07-331-3102



      誠品書店高雄遠百店
      高雄市苓雅區三多四路21號大遠百購物中心17F 07-331-3102

      更多


    • [ 名言票選 ]



      托爾斯認為,生命中所有沉鬱陰暗面都應該帶來喜悅:
      快活一點!快活一點!生命的目的及任務便是要快活。為天空、太陽、星星、草地、樹木、動物及人類感到快活,並且注意不要讓任何事物破壞了這快活的感受。

      而普希金曾經以詩句感動了無數人,甚至他的生日也被定為「詩人節」,在距離他的時代約有兩百年的今天,還是有許多俄羅斯人民可以朗朗上口他的作品,如普金希從未遠離

      你是否曾因閱讀到俄羅斯名著的隻字片言,而感動不已,是否因為某一段句子,從此開啟了你另一個視野。因為文學的影響性,是如此深且廣,有時震撼人心,有時又像品嚐醇酒般,香味留在喉間,讓人沉浸許久。這次俄羅斯文學展也特別舉辦了「名言票選」,哪一句話讓你印象深刻,讓你在這一次機會裡也分享屬於自己的俄羅斯文學感動。



      |活動辦法|
      ◎主辦單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承辦單位:國家臺灣文學館、國立臺灣博物館
      ◎參加辦法:
      1. 凡台灣地區(含:澎湖、金門、馬祖)民眾均可參加。 提供最讓你印象深刻的俄羅斯文學名句,並附上出處(需為俄羅斯作家之作品)、 作者、該書中文譯本之出版社及推薦理由(上限100字),每人最多可提供三句。
      2. 推薦名句經工作人員過濾重複者後,再交由網友票選出前三名人氣名句。

      ◎入選獎品:

      ‧ 每位入選者各可獲得俄羅斯娃娃一組,暨限量發行之紀念筆記本1本。共三名。

      ◎活動時間:
      ‧ 收件:2006年11月12日~2006年12月14日
      ‧ 投票:2006年12月15日~2006年01月12日
      ‧ 公布:2007年1月中旬公佈前三名最佳人氣獎

      ◎注意事項:
      ‧ 每人限推薦3句;同一名句以附推薦理由且提供時間最早者為票選項目。
      ‧ 僅接受線上投稿,恕不接受E-mail、郵寄投稿。
      ‧ 如推薦資料不實,或含有廣告訊息、人身攻擊或任何違反善良風俗之文字, 承辦單位將逕行刪除。情節重大者,不排除採取法律途徑。
      ‧ 本辦法若有未竟周全之處,將隨時修訂並公布於「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活動網站。



      [ 投票結果 ]

      名言排行TOP10

      更多
    • [ 觀展心得 ]

      -上網寫心得幸運送-

      希普金、托爾斯泰、蕭洛霍夫三大文豪,在其所處的時代擁有重要影響力,他們的作品除了在俄國被傳誦不絕,也深深撼動全球作家與文學愛好者。

      現在,不需遠渡重洋,您也有能藉由「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親眼看到他們的創作手稿與珍貴文物,並一探三大文豪作品中所描述的生活場景,深入瞭解俄羅斯文化。

      因我們了解精彩的程度會讓你想透過文字一紓內心的感動,特別舉辦「上網寫心得幸運送」,只要你把參加展覽的激動化為文字,除了能將文字與喜好文學的朋友分享外,此心得更有機會參加抽獎,讓你看得有收穫,玩得很盡興!



      |活動辦法|

      ◎參加辦法:
      只要參觀完展覽,上來網站留下您參觀的心得,留下您的基本資料,即有機會獲得。
      ◎入選獎品:
      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限量紀念筆記本1本。  
      預計台南場、台北場各抽出10名,共20名。
      ◎活動時間:
      台南場:2006/11/12(日) ~2007/01/15(一)
      台北場:2007/01/26(五) ~2007/03/26(一)
      ◎注意事項:
      ‧ 每人限留一次參展心得進行抽獎。
      ‧ 抽獎方式以隨機選號的方式抽出幸運得主,得獎名單將分別於1月底(台南場)、4月初(台北場)公佈在「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活動網站,並以e-mail通知得獎者。
      ‧ 僅接受線上投稿,恕不接受E-mail、郵寄投稿。
      ‧ 投稿作品如經發現違反參加資格,或作品有冒借、抄襲或任何違反他人智慧財產權 之情事時,即逕予取消資格,該作品作者並應立即退還所得之獎品,並賠償主辦單 位因此所蒙受之一切損失。
      ‧ 投稿之作品無償公佈於「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活動網站。
      ‧ 本辦法若有未竟周全之處,將隨時修訂並公布於「俄羅斯文學三巨人特展」 活動網站。

      更多
    • [ 觀展心得 ]

      幸運獎得主(依投稿順序排列):

      更多
    • 幸運獎得主(依投稿順序排列):

      更多


    • [ 觀展心得 ]

      政大俄語系學術研討會

      時間:2006/11/12~13,共二天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市指南路二段64號)
      主題:「俄羅斯文學的傳統與創新」學術研討會。



      圓桌論壇座談會

      時間:2006/11/12(日)上午10:30~12:10
      地點:政治大學綜合院館五樓國際會議廳(台北市指南路二段64號)
      主題:「台灣文人眼中的俄國文學」圓桌論壇座談會
      說明:由文建會吳錦發副主委主持,邀請名作家鄭清文、名作家李敏勇、政大中文系尉天聰教授、台經院吳福成副處長等專家進行座談,歡迎一般民眾參加。



      *觀看座談會精彩摘要*

      更多


    • 廣播



      電視

      更多


    • [ 延伸活動 ]



      2007台北國際書展(1/30~2/4)

      邀請俄羅斯的出版社及作家來台,展出「俄羅斯文學與文化」及俄羅斯出版相關特展,以介紹讀者了解俄羅斯文化的現在與未來。



      誠品書店俄羅斯主題書展

      一系列關於俄羅斯的旅遊、藝術、文化等主題,豐富的選擇,讓您大呼過癮。

      更多

延伸閱讀